(圖:The Associated Press)

一項研究顯示,腸道內的微生物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憂鬱症患者是否服用抗憂鬱藥,其腸內的糞球菌(Coprococcus)和小類桿菌(Dialister)的濃度都很低。 若這項研究經得起進一步的審查,提升腸內益生菌的濃度也許能成為心理健康的新療法。

腸道菌叢與心理健康

比利時法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Flanders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的傑倫·瑞斯博士(Jeroen Raes)在 2012 年發起了佛蘭德腸道菌叢計劃(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這項計畫收集了許多志願者的糞便樣本,讓科學家得以進行腸道菌叢的相關研究。研究團隊從該計畫中一千多人的醫學測試和醫療紀錄中,尋找憂鬱症、生活品質和潛伏在糞便中的微生物之間的關聯。

瑞斯博士發現聲稱有高生活品質的人,其體內腸球菌(Faecalibacterium)和糞球菌微生物的濃度較高。同時發現憂鬱症患者,其糞球菌和小類桿菌的濃度低於平均值。

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並未證實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心理健康。其效果卻可能相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族群。但在後續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微生物能透過神經傳導物質與人類的神經系統進行溝通,而該神經傳導物質對良好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瑞斯博士表示:「我們通過分析他們的 DNA 來研究腸道細菌是否能經由神經系統進行溝通。我們發現許多腸道細菌可以產生神經傳導物質或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例如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其中,多巴胺和血清素在大腦中有複雜的作用,而憂鬱症患者對這兩種物質有長期失衡的問題。

瑞斯博士表示,生活在人體外的微生物,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能製造相同類型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也許是因為這些微生物未能與人類共同演化,並無法學會從與宿主的神經系統溝通中受益。

如果某些憂鬱症的形成,能歸因於某些菌叢的濃度太低,那麼就能藉由增加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為憂鬱症的治療展露曙光。但瑞斯博士強調,執行這項治療之前,必須先證明微生物和憂鬱症的關係。包括在實驗室培養腸道菌叢,觀察它們製造出何種物質,測試這些物質在動物身上的效果,並用特定的益生菌予以治療,之後才能進行人體試驗。

 

參考資料:

  1. Ian Sample. (Feb. 04. 2019.) Gut Bacteria May Hav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Study Says. The Guardian.
  2. Mireia Valles-Colomer et al., (Feb. 04. 2019.) 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Nature Microbiology
You May Also Like

科學家們首次在實驗室內,將捐贈者的肺轉變成全適血型的肺,有望造福更多等待器官移植者

新研究顯示,某些捐贈的肺的血型可以在移植前被改變;也就是說,對那些有需要的人而言,有更多捐贈者的肺可…

無人類幫助,機器人牙醫完成第一例牙科手術

機器人牙醫在沒有人類醫生的幫助下,首次成功進行了植牙手術。手術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醫院中進行,長一小…

科學家研製果肉金黃色的「超級香蕉」,拯救非洲兒童生命

澳洲一班科學家最近成功研製一種擁有金黃色果肉的香蕉,這種香蕉特別的顏色是源自其豐富的維生素 A 含量…

科學家發現讓截肢小鼠再生腳趾的蛋白質,人體斷肢再生不是夢

關節的結構複雜,因此某些動物雖能再生四肢,卻很少能夠同時再生關節。日前,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拯救了數十萬人生命的不死細胞——「海拉細胞」

試想像一下你是一位 1950 年代的醫生,於醫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某天,你意外遇到一位患有高度惡性…

這種超辣植物或能製成強效止痛劑,用於安寧療護的疼痛控制

原產於摩洛哥的類仙人掌植物「龍骨木」(又名樹脂大戟),是世界上辣度最高的植物。科學家發現,其內含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