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解碼,  醫學健典

科學家能否將夜貓子改造成早起的雲雀?

大家都知道,有些人是天生的夜貓子,喜歡深夜活動,而有些人則是清晨的早起鳥,喜歡一大早就開始新的一天。但是,科學家們是否能幫助夜貓子調整生物鐘,讓他們也能輕鬆起床成為早起的雲雀呢?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讓這個問題顯得更加有趣。

對於夜貓子來說,每天早上的開始總是充滿挑戰。當鬧鐘響起時,他們需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才能擺脫昏昏欲睡的感覺,然後煎熬地與早起的人們一起應對新的一天。這是因為我們的生理節律型,即內部時鐘調節我們睡眠-覺醒周期的機制,決定了我們身體自然傾向於在特定時間睡覺和醒來。

然而,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生理節律型是可以改變的,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根據研究者沃恩·夏茲的解釋,生理節律型在青少年時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晚,這也是為什麼青少年經常早上很難起床的原因。

睡前使用藍光設施如手機,會影響入眠。(圖/iStock)

要改變生物鐘,光線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特別是藍光,不僅存在於自然日光中,而且我們每天也會從各種電子設備中接收到藍光。研究指出,晚上暴露在藍光下,或是在晚上開燈使用設備,會將生物鐘推遲,讓人更難入睡。因此,為了改變生物鐘,晚上應該避免光線,特別是藍光。

對於希望將生物鐘調整到更早時間的夜貓子,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可以在設備上開啟夜間模式或使用過濾藍光的眼鏡,減少晚上藍光的影響。其次,建立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逐漸地將就寢時間提前一點,這可以幫助生物鐘逐漸適應新的生活節奏。

酒精雖然看似能幫助入睡,但實際上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圖VectorMine,Shutterstock)

然而,要改變生物鐘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光線調節外,良好的睡眠衛生也是至關重要的。確保房間黑暗、安靜、舒適,適當的溫度也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避免在睡前攝入咖啡因、糖和酒精也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改變睡眠習慣,不僅僅是科學上的探索,也需要個人的努力和堅持。每個人的生物鐘和生活習慣都不同,因此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夜貓子來說,早起可能會是一個挑戰,但只要掌握了科學揭示的神奇方法,改變生物鐘也許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了。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常常忽視了自己的睡眠需求。無論是夜貓子還是早起鳥,都應該重視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睡眠衛生,這對於保持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未來的科學研究將繼續揭示生物鐘調節的奧秘,希望我們都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讓每天的早晨都充滿活力和希望。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