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宇宙

「塔圖因」揭秘:連結星際大戰與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宇宙碎片

在現實與科幻的交錯中,塔圖因(又譯塔圖音,坦圖因;英語:Tatooine)揭露了其背後的宇宙秘密。這塊隕石在1931年突尼西亞泰塔溫的一次火球事件中被發現,不僅吸引了科學家的目光,也成為星際大戰粉絲的關注焦點。

這塊獨特的隕石屬於一種稀有的「古銅無球隕石(Diogenites)」,與早期太陽系的歷史有著密切聯繫。古銅無球隕石以其火成岩起源而聞名,它們在小行星深處形成,並緩慢冷卻成大晶體結構。這塊隕石中含有直徑高達5mm的晶體,其中交錯著黑色紋理,這是高溫高壓撞擊的證據。

最近的研究將它的起源追溯到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第二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小行星編號:4 Vesta)」。這些隕石大約有40億年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解古老太陽系的窗口。古銅無球隕石中存在的衝擊融化脈絡和輝石礦物顆粒結構表明,它經受了高達2萬5千兆帕的壓力——遠超過地球上最深海溝的壓力。

放射性氬-氬年代測定技術分析 34億年前災難性撞擊

七塊二酸鋁石隕石之分析。(圖/《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

這項研究還揭示了灶神星的「暴力過去」,表明它經歷了持續的撞擊事件,直到34億年前發生了一次災難性的碰撞。這次事件可能產生了多個較小的碎石堆小行星,被稱為「灶神星(亦稱"維斯塔小行星")」。這些小行星進一步發生了碰撞,導致物質在過去的5000至6000萬年間飛向地球——包括突尼西亞的火球事件。

科學家利用放射性氬-氬年代測定技術分析了18塊來自灶神星的古銅無球隕石。這種方法涉及比較兩種氬同位素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一種氬同位素會以已知的速率增加。此外,團隊還使用了一種稱為電子背散射繞射的電子顯微鏡技術,來研究由碰撞引起的變形。

通過結合年代測定技術和顯微鏡技術,作者成功地繪製了灶神星和早期太陽系的撞擊事件時間表。這項研究表明,「灶神星經歷了持續的撞擊事件,直到34億年前發生了一次災難性的撞擊。」

這項工作證明了研究隕石的重要性——撞擊在我們太陽系小行星演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論文詳細內容已刊登在《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2024最新一期。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Getty Images cc By4.0

圖片來源: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cc By4.0

參考論文:

1.A slowly cooled deep crust on asteroid 4 Vesta and the recent impact history of rubble pile vestoids recorded by diogenit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延伸閱讀:

1.NASA發現一個看起來像是星際大戰中鈦戰機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