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木星」可能曾是「扁平」的
一項新的理論暗示,行星形成的過程可能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根據亞當·芬頓和迪米特里斯·斯塔馬特洛斯,來自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的最新模擬,遠離恆星形成的巨大行星一開始並不是整齊的球形,而是更像一個蓬鬆的煎餅或M&M糖果——「扁球體」的形狀。隨著它們旋轉,這些原行星逐漸吸收物質,最終演變成我們熟悉的圓形行星,例如木星或彈珠糖(不要說謊,你肯定會想吃一碗木星的)。
斯塔馬特洛斯表示:「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行星形成,但從未想過要在模擬中檢查行星的形狀。我們總是假設它們是球形的。」
目前在銀河系中已發現超過5500顆行星,但它們的形成方式尚不完全清楚。當一顆恆星誕生時,它是從太空中巨大而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雲中的一團物質形成的;這團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塌陷並開始旋轉。其周圍的物質形成了一個盤面,向嬰兒恆星捲入,促進其成長。
而這個盤面中的物質並不全都最終落在恆星上。剩餘的部分形成了行星系統的其他組成部分:行星、彗星、小行星、月球等。
但盤面中的物質如何聚集在一起呢?對於像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這樣的較小的類地行星,科學家認為它們是逐漸由岩石塊積聚而成,這些岩石塊粘在一起並不斷累積,直到最終形成一個行星。
對於更大的氣體巨星,科學家認為可能會發生所謂的盤不穩定性。這是指圍繞恆星迅速冷卻的盤分裂成塊狀,這些塊狀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凝結,形成行星。
側面看像煎餅 上面看像球體
這是一個吸引人的想法,因為它可以解釋那些難以通過積聚理論合理化的行星,例如對其恆星來說過於巨大的行星、軌道分離寬泛的行星或快速形成的大行星。
芬頓希望更好地理解盤不穩定性行星形成的過程,因此他設計並運行了複雜的模擬,調整了過程的不同方面,例如氣體密度、溫度和盤的速度。
芬頓表示:「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計算項目,需要在英國DiRAC高性能計算設施上使用五十萬個CPU小時。但是結果令人驚嘆,而且值得付出努力!」
這些結果顯示,氣體巨星原行星首先形成扁平的形狀,隨著它們旋轉——考慮到涉及的離心力,以及原行星在這一階段仍是相對鬆散的物質集合,這是有道理的。即使是結構良好且更緊湊的太陽系行星也在赤道周圍有離心膨脹。
模擬還表明,物質主要在極區而不是赤道附近積聚到不斷成長的原行星上。
這一發現對核心積聚模型意味著什麼尚不清楚,但研究確實表明,嵌入恆星盤中的原行星的屬性可能會因觀察角度而有所不同。
從側面看,煎餅形狀更為明顯,但從上面看,很容易將圓形誤認為是球體。我們越來越善長觀察這些正在發展的行星,所以研究人員說,了解如何解釋我們所看到的內容很重要。
這項研究已被接受到《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發表,並可在arXiv上查閱。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arXiv cc By4.0
圖片來源:arXiv cc By4.0
參考論文:
1.The 3D structure of disc-instability protoplanets.arXiv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