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場干擾解析?中子星合併後的重力波頻率比你想的更難解
當兩顆中子星合併,劇烈碰撞會釋放出強烈的重力波,成為天文學家探索極端物質狀態的重要窗口。然而,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與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新研究指出,磁場效應本身就足以導致重力波頻率的變化,可能與此前理論預測的「狀態方程」特徵重疊,增加了解讀觀測數據的困難。
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相對論性磁流體動力學模擬,模擬兩顆具有不同質量與磁場構型的中子星合併過程。他們發現,合併後的中子星殘骸在強磁場作用下,核心旋轉更均勻、頻率更高。這種頻率提升,可能掩蓋其他物理機制(如相變、夸克—強子交錯等)所引起的頻率偏移,進而誤導對中子星內部結構的推論。
磁場在合併過程被放大至地球實驗無法達成的極限值
領銜作者 Antonios Tsokaros 強調:「次世代重力波天文台如 Cosmic Explorer 和 Einstein Telescope 將能精準觀測這些震盪頻率,但若忽略磁場效應,可能會導致對中子星核心物理性的誤判。」
這項研究指出,過去許多理論模型在解釋合併後重力波譜時,過於樂觀地忽略磁場因素。實際上,磁場在合併過程中可被放大至地球實驗無法達成的極限值,成為影響重力波頻譜的關鍵因子之一。
未來,團隊計畫進一步進行更高解析度模擬,以確認磁場對觀測訊號的影響。隨著多信使天文學發展進展,這項發現也提醒科學界——若要藉由重力波真正讀懂中子星的秘密,不能忽視磁場的「干擾」效應。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Tsokaros et al (CC BY 4.0)
影片來源:Tsokaros et al.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ntonios Tsokaros et al, Masking the Equation-of-State Effects in Binary Neutron Star Merger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延伸閱讀:
1、巨型中子星核心的夸克之謎:新證據揭示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