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特輯,  氣候暖化,  永續環境,  科技前瞻

「都市中的天然冷氣」:城市規劃如何影響微風與熱度?

在夏日炎炎的午後,走在台北市的街道上,你是否有時會被一陣清涼的微風所撫慰?這不僅是自然的恩賜,更是都市規劃的智慧。

台北市的城市規劃師很早就認識到了風的重要性。市民大道八段便是一例,這裡特地保留了城市風廊的空間,要求建築物棟距達到6公尺,並且需從馬路退縮4公尺。這樣的規劃,目的就是為了確保良好的通風效果。

風速每增加0.5 溫度就降1度

當初設計市民大道八段時已有城市風廊的雛型,並要求建築物棟距至少6公尺。(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提供)

或許有些人會問:為什麼這麼在乎這點風呢?答案非常直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並節能減碳。2018年的數據更是對此作了生動的說明,當時台北市的單日最高溫度高達38.5度。但在這酷熱的城市中,當風速每增加0.5公尺/秒,夜晚的溫度就能降低1度,更是能使尖峰時間用電量下降了6%!

允諾建築容積增大 鼓勵創造通風率

現代城市規劃不只看外觀和交通,還要考慮城市裡的微氣候。台中市更是針對此進行了具體的數據分析。都發局長黃文彬與專家林子平合作,他們特別研究了建築物如何影響城市的風流,提出了一套「通風率」的計算公式。

研究團隊提出建議:「綜合考量建築物的基地量體與風阻,只要建案的通風率介於15%至20%,就能獲得額外的3%建築容積;若高於30%,則可以增加4%。」

這是什麼意思呢?想像這樣,如果原本的風速是每秒3公尺,但因為良好的城市規劃,風速在某區域可以達到每秒1.41公尺。事實上,在炎熱的天氣裡,只要有每秒1公尺的風速就足以讓人們感到涼爽!

這樣看來,都市中的每一陣微風都不再是偶然,而是城市規劃師與自然環境共同的作品。所以,下次當你在炎熱的街道上,突然感受到一陣清涼,記得這不只是風的恩賜,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篇章。

參考資料:

1.都市戶外通風效益分析與推動策略.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