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中的猛禽火箭發動機(圖:Elon Musk/Twitter)

近日,SpaceX 位於美國德州中部的測試場進行猛禽火箭發動機(Raptor rocket engine)的點火測試,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 Twitter 上分享照片,並揭示 SpaceX 研發的火箭將搭載這款發動機。

設計精簡化

猛禽火箭發動機為 SpaceX 研發中的一款低溫甲烷燃料火箭發動機,未來將用於 SpaceX的火箭系統。SpaceX 的目標集中在降低成本,並在 2020 年初盡快讓其研發的大獵鷹火箭(Starship rocket)、和超重型運載火箭(Super Heavy rocket)發射升空。

馬斯克表示:「首先希望能製造出具有 200 公噸推力的發動機,以盡快到達月球。下一代將分為真空最佳化(380 秒以上比衝)及海平面推力最佳化(約 250 噸)兩個版本。」

決策背後的原因

馬斯克的說法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理由。首先,SpaceX 似乎決定將猛禽火箭發動機精簡為可同時讓火箭升空,並在大氣層及外太空提供太空船動力的單一設計。開發單個發動機將花費較少時間研發與測試,此外也可花費較少資金。

此外,馬斯克提到該公司目標要「盡快到達月球」。SpaceX 將持續專注於月球軌道飛行,例如由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發起的「親愛的月球」計畫(#dearMoon project),就是大獵鷹火箭的首個任務。

SpaceX 以月球為目標還有另一個好處。在接下來的 20 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可能會在月球開發基礎建設。若能讓大獵鷹火箭的早期試航前往月球,SpaceX 就有較多的機會贏得為政府合約,將貨物或太空人送到月球。目前為止,無論是 NASA 或美國軍方都未對 SpaceX 的火箭跟太空船表現出過多的興趣。

成本考量

另外,馬斯克也分享了希望讓大獵鷹火箭盡早發射的細節。例如,最初版本的超重型運載火箭可能會用少於 31 個發動機飛行,而發射系統的噴氣操縱推進器將採用較簡單的設計。

這些動作暗示 SpaceX 及馬斯克正在因應某些外界壓力,尤其是財務方面的壓力。除了前澤友作之外,目前沒有跡象顯示有其他客戶打算使用大獵鷹火箭和超重型運載火箭。因此,SpaceX 計畫以「先打造出來,客戶就會上門」的方式繼續發展。不過,為了達成這個目標,SpaceX 必須要在別處節省成本,例如今年一月人力成本就削減 10%。

馬斯克近日在特斯拉(Tesla)投資人電話會議上被問到,關於近期特斯拉及 SpaceX 的員工遭解雇是否表示營運衰退。對此,馬斯克指出 SpaceX 有必要進行節約,因為旗下從事的大獵鷹火箭及衛星網路計畫 Starlink 都是高成本的研發計畫。馬斯克表示:「我們必須要對減少員工採取強硬手段。SpaceX 有兩個完全瘋狂的計畫―大獵鷹火箭及 Starlink,正常來說會造成一個公司破產。因此,SpaceX 必須要對支出嚴格控管,直到這些計畫實現成果。」

為了將解雇員工的傷害達到最小,SpaceX 將盡快推動這些計畫的實現。這可能表示 SpaceX 將暫緩火星任務,至少目前的月球計畫,最終將能資助未來的火星任務。要完成這遠大的理想,還是得要靠工程師的努力了。

 

參考資料:

  1. Berger, E., (2019, Feb 1). In new Starship details, Musk reveals a more practical approach. Ars Technica
You May Also Like

助企業自動記帳和設立登記! 新加坡 AI 助理 Osome 獲得16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能想像轉寄收到的帳單就可以完成記帳嗎?回答機器人問題就可以完成在新加坡公司設立的申請嗎?新加坡的 Osome 是一家提供人工智能商業服務的新創公司,旨在提供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助理,幫助企業記帳服務和讓會計師事務所降低繁瑣文書工作。

蘋果發表會 Apple Watch Series 6、Watch SE 與 Apple One登場

庫克以破題法告訴大家發表會聚焦在 Apple Watch 以及 iPad。首先,如預期中登場的兩款手…

奈米「超級電容」讓手機數秒內完成充電

人們日常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越加頻繁,現有的電池容量已無法滿足需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佛羅里達大學的…

英國男子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在家中走遍英國

一月的英國嚴寒刺骨,冷風呼嘯。在這樣的天氣裡進行室外運動著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因此很多人都盡可能…

500 Startups攜手TTA孵育20家在地新創

500 Startups 公佈了 20 家台灣的新創公司入選成為 500 Startups 與 TTA(台灣科技新創基地)合作組織的加速器計劃,該計劃由台灣科技部運營。

禁止承攬!加州法院裁決出爐:Uber 和 Lyft 要把司機視為僱傭

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下的工作者到底該屬於承攬制還是僱傭制度,一直受到諸多討論。上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