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  動物百態

牙齒會說話!南美海獅牙齒意外解答族群變遷史

最新發表於《PeerJ》期刊的研究顯示,南美海獅(Otaria byronia)的牙齒大小能夠反映族群數量歷史變動的情形,提供寶貴的生態資訊。研究團隊比較了南美海獅在商業捕獵期(族群高峰)與捕獵後期(族群銳減)的牙齒尺寸,分析其牙齒長度、直徑及內部年輪(生長層)的寬度變化,結果發現兩個時期的牙齒有顯著差異。

研究發現,在族群數量較多的商業捕獵時代,雄性海獅的牙齒整體尺寸較小,內部生長層也明顯較窄,顯示這段時期個體的成長受到族群密度高、競爭激烈且資源缺乏的影響。相反,族群數量下降的捕獵後期,海獅牙齒尺寸較大、生長層也較寬,反映出競爭減少、資源較為充足。

競爭激烈吃不好 牙齒也長得小

圖片顯示南美海獅的牙齒長度與身體長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牙齒越長的個體通常體型也較大,說明牙齒大小能作為推估海獅身體發育狀況的有效指標。(圖/《PeerJ)》

領導此研究的Ailin Sosa Drouville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證明,牙齒的大小與生長層結構能清楚反映族群密度如何影響生物體的生長狀態。」此研究證實了牙齒等硬組織作為歷史生態紀錄的潛力,幫助科學家重建過去族群變化對個體成長的影響,也為預測海洋哺乳動物未來面臨族群波動的反應提供新見解。

研究團隊認為,藉由瞭解歷史族群密度如何影響個體發育,有助於評估環境壓力對海洋哺乳動物造成的長期影響,並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族群數量變動對生態的潛在影響。未來研究將持續探索環境壓力與生態因子,進一步解析海洋哺乳動物的適應策略及其面對環境變化時的反應機制。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Ailin Sosa Drouville  (CC BY 4.0)

圖片來源:PeerJ (CC BY 4.0)

參考論文:
Changes in tooth size of Otaria byronia: an indicator of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PeerJ

延伸閱讀:
1、全球暖化引發藻毒災難 海獅與海豚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