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何無法記得生命早期的具體事件?
耶魯大學的最新研究挑戰了關於嬰兒記憶的假設,顯示嬰兒從12個月大就能夠編碼記憶。研究結果表明,所謂的嬰兒失憶症——無法回憶起生命初幾年的經歷——更可能是由記憶檢索失敗所致,而非最初無法形成記憶。
儘管嬰兒期是學習迅速的階段,來自這段時間的記憶卻無法持續到後來的童年或成年。一般而言,人類無法回憶起三歲之前的事件,這一現象被稱為「嬰兒失憶症」。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謎團。
其中一個理論認為,這是因為大腦中負責情節記憶的海馬迴在嬰兒期尚未發育完全。然而,啮齒類動物的研究挑戰了這一觀點,顯示即使是嬰兒海馬迴也能形成記憶痕跡,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記憶變得無法接觸。
耶魯大學的尼克·特克-布朗教授領導的團隊,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清醒的嬰兒大腦,測試嬰兒的情節記憶。研究顯示,當嬰兒觀看過的圖片再次出現時,如果他們對舊圖像注視的時間較長,則表明他們能夠識別這些圖像為熟悉的。
觀看新圖片海馬迴活動更強
研究發現,當嬰兒觀看新圖片時,海馬迴的活動越強,當這些圖片再次出現時,嬰兒對其的注視時間也會更長。特別是在12個月以上的嬰兒中,這一效應更為明顯。這顯示海馬迴在嬰兒期早期就能支持情節記憶的編碼。
研究人員指出,嬰兒期的記憶可能是存在的,但由於某些原因無法檢索。未來的研究將探索這些記憶是否能夠持續到學前階段,並檢測它們是否能夠隨著年齡增長而保持某種形式,儘管成人無法訪問這些記憶。
這項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Kang Heungbo. (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 (CC BY 4.0)
參考論文:
Hippocampal encoding of memories in human infantsScience
延伸閱讀:
1、睡眠不足讓負面記憶「糾纏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