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州海豚大規模死亡,元凶竟是「藻華」?研究表示營養鹽污染破壞食物鏈
2013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印第安河潟湖(Indian River Lagoon)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海豚異常死亡事件:當年估計有 8% 的瓶鼻海豚死亡。根據發表於《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期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首次證實這起事件與人為營養鹽排放引發的藻類暴增(phytoplankton bloom)密切相關。該現象間接導致海豚食物鏈崩潰與廣泛營養不良。
研究團隊指出,潟湖中長期累積來自農業施肥、化糞池滲漏與城市廢水中的氮與磷,促成 2011 年開始的大規模藻類繁生。大量藻類遮蔽水面陽光,使海草(seagrass)與大型藻類(macroalgae)枯萎,這些原本是許多魚類重要的棲地。一旦魚群遷移或數量減少,依賴牠們為食的海豚也就陷入食物不足的困境。
「我們追蹤了從 1993 年至 2013 年間的擱淺海豚肌肉樣本,分析其碳與氮穩定同位素,重建其歷年飲食變化,並與漁業監測與棲地變遷資料比對,發現強烈的相關性,」研究通訊作者、佛州洪水應用研究中心的 Charles Jacoby 博士說。
海豚須多攝食15%魚類才能維持能量需求
結果顯示,2011至2013年間,海豚的主要獵物由高熱量的鯰魚(ladyfish)轉為熱量較低的鯛魚(sea bream)。這一轉變意味著海豚必須多攝食約 15% 的魚類才能維持能量需求,導致牠們普遍體重過輕甚至出現營養不良。監測資料顯示,337 隻觀測到的海豚中,有 64% 體重偏輕,5% 嚴重消瘦,77 隻死亡,其中 61% 死因與營養不良有關,遠高於過去二十年平均的 17%。
「這是一個生態系統連鎖反應的縮影,」共同作者、Hubbs-SeaWorld 研究所的 Wendy Noke Durden 說,「從人為污染、藻類爆發、棲地崩解到海豚的進食困難與死亡,每一環都密不可分。」
研究人員強調,藻華雖然在自然環境中時有發生,但當營養鹽過量進入水域,就會造成生態災難。「我們的研究顯示,過度施肥與不當排放所帶來的營養過剩,才是造成海洋生態破壞的根本元兇,」Jacoby 博士說,「要避免類似事件重演,關鍵在於有效管理人類活動,特別是控制營養鹽的輸入量。」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Hubbs-SeaWorld Research Institute. (CC BY 4.0)
圖片來源: Hubbs-Seaworld Research Institute(CC BY 4.0)
參考論文:
An unusual mortality event for bottlenose dolphins links to altered diets resulting from ecological changes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延伸閱讀:
1、全球最大熱帶湖泊變綠,科學家警告恐威脅生態與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