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時針賽跑其實不是巧合:這背後有歷史,也有科學
你可能從未深思過,為何奧運賽道、馬場、自行車賽甚至棒球比賽,幾乎都是逆時針方向進行?雖然歷史上並非始終如此,例如劍橋與牛津大學的跑者直到 1940 年代仍採順時針跑法,但從古希臘的運動會到古羅馬的戰車競賽,逆時針的跑法就已屢見不鮮。
傳說中,古羅馬尼祿皇帝被一名戰車手失誤撞傷後,下令所有比賽改為逆時針方向,自此成為傳統。也有人提出更科幻的說法,認為逆時針跑法受地球自轉產生的科氏力(Coriolis effect)影響,在北半球能微幅提升成績。不過目前並無科學證據支持這一點,也有來自南半球的選手破世界紀錄,打破此一說法。
相比之下,一個更具說服力的解釋是:人體大多右側優勢。大多數人右腿較有力,在進行逆時針繞圈時,右腿負責外側推進,能取得較佳的轉彎速度與穩定性。
右腿較有力 人體結構更偏好
(a) 使用腦波儀(EEG)觀察連續觀看跑道影片(順時針或逆時針)時的大腦反應,影片長達 180 秒。
(b) 使用事件相關電位(ERP)紀錄在短時間內觀看單一刺激時的腦部活動,並設計短暫休息時間(每組 4 個刺激區塊)。
(c) 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時,受試者觀看順時針(CW)、逆時針(CCW)或中性(N)畫面,並在每段影像後回答「這個方向讓你感覺多舒服?」藉此觀察大腦偏好方向的神經反應。(圖/《行為科學》)
研究也顯示,人在無提示下,自發繞圓圈行走時,大多會選擇逆時針方向,顯示人類本能就偏好這種方向。此外,對觀眾而言,看著選手從左向右通過終點線,也更符合閱讀習慣與視覺流動的直覺。
看樣子,逆時針賽跑的原因不只結合了傳統、人體結構偏好,也考慮到了觀眾觀看體驗與全球規範化。雖然一開始可能只是歷史偶然,但這個方向如今已成為國際標準,無論起因為何,跑者與觀眾都已習慣這樣的比賽節奏。
相關研究發表在《神經科學通訊》、《行為科學》。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Marco Iacobucci Epp/Shutterstock.com (CC BY 4.0)
圖片來源:Kobayashi et al.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counterclockwise bias in runningNeuroscience Letters
2、Neuropsychological Evidence Underlying Counterclockwise Bias in Runn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of Motor behavioral science
延伸閱讀:
1、「跑起來!」研究支持跑步間隔訓練可減少慢性下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