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現琥珀化石揭示「泥土蟻」演化祕辛
科學家近日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中新世琥珀中,發現一種罕見且前所未知的「泥土蟻」化石,命名為 Basiceros enana,是目前所知最小的該屬成員,體長僅 5.13 公厘,遠小於現存近親,改寫了該類螞蟻的演化歷史。
「泥土蟻」屬於新熱帶生態系中的隱蔽生物,因其身體表面具有特殊毛髮(兩層:一層直立、一層貼附),能吸附土壤與落葉碎屑,達到擬態效果,故極難發現。此次發現由紐澤西理工學院博士生 Gianpiero Fiorentino 與其指導教授 Phil Barden 領導團隊完成,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報 B》。
研究團隊利用微電腦斷層掃描(Micro-CT)與 3D 重建技術,詳細比對該化石與現存 9 種 Basiceros 蟻的形態特徵,並進行分子演化時序分析。結果顯示:過去學界認為這類螞蟻原本體型較大、隨演化變小,然而 B. enana 證實其祖先反而是小型,後來才在 2,000 萬年間快速增大,翻轉原有假說。
翻轉原本體型較大、隨演化變小假說
A 圖是該螞蟻保存在多明尼加琥珀中的實體照片。
B 圖是利用3D掃描技術重建的模型,可清晰觀察身體結構。
C 圖標示出多個測量項目,包括頭部、觸角、大顎、胸部與腿部等關鍵比例,幫助研究人員與現生物種進行比較,重建其演化位置與功能特徵。(圖/《英國皇家學會會報 B》)
這隻琥珀螞蟻還具備許多現代泥土蟻特徵,包括向上翹起的腹部棘刺、梯形頭部、與可捕食的小型三角形大顎,顯示其擬態與捕食特性早在 1,600 萬年前就已進化完成。儘管如此,這類螞蟻最終仍在中新世因氣候與生態劇變而在加勒比地區滅絕。
研究也推測,當時存在的陸橋可能為該屬螞蟻由中南美洲遷徙至加勒比海島嶼提供路徑。然而,根據當地琥珀紀錄,多明尼加共和國今日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螞蟻屬種滅絕,顯示捕食性螞蟻多樣性下降是一個明確趨勢。
Fiorentino 表示:「這隻泥土蟻化石就像拼圖的一塊,不只幫助我們理解演化歷程,也提醒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瞭解物種滅絕成因息息相關。」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Fiorentino et al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fossil-informed pattern of body size increase and local extinction in Basiceros dirt ants (Hymenoptera: Formicida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延伸閱讀:
1、蠅幼蟲如何偽裝成白蟻並成功潛伏蟻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