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

每週吃多少肉才不「吃垮地球」?科學家給出255克的答案!

一群環境科學家計算出每人每週可持續食用的肉類量,以減少對環境的負擔。研究顯示,每週食用255克(約兩塊雞胸肉)的家禽或豬肉是可持續的,這個數字遠低於2021年美國或歐洲人的平均肉類消耗量,後者通常為6到10倍更多。研究指出,紅肉,尤其是牛肉,無法融入環境可持續的飲食中,主要是因為畜牧業需要大量土地並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對環境的影響極大。

這項研究由丹麥技術大學的卡羅琳·蓋巴拉(Caroline Gebara)帶領,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少吃肉」究竟意味著多少具體數量。蓋巴拉指出,儘管大多數人認識到應該減少肉類消費,但很少有研究將這個「少」的數字量化出來,因此,這次的計算為消費者提供了具體的參考數字。

研究還發現,雖然紅肉的消費量需要大幅減少,但奶酪、雞蛋和魚等食物依然可以在一個健康且環保的飲食中佔有一席之地,只要整體飲食結構保持平衡。這顯示出,飲食選擇並不一定是非此即彼,許多食物仍能以適當方式納入日常飲食中,達到環保與健康並行的目標。

兩塊雞胸肉剛剛好 紅肉較無法融入環境永續飲食

圖片顯示了不同飲食類型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X軸代表人類健康營養指數(HENI),Y軸則顯示飲食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碳排放量)。紅色區域表示不具可持續性的飲食,而綠色區域則代表最佳飲食。圖中顯示,當前美國的飲食(星號)在健康與環境可持續性方面都處於較低的範圍,與最佳飲食的目標相距甚遠。 (Gebara et al., Nature Food, 2025)

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助於解答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關於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健康需求的問題。然而,該研究也指出,這些計算是基於高收入國家(如美國)數據,因此並不完全能代表全球的情況。研究者表示,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環境影響的變化,這一模型將需要不斷更新。

此外,研究也提到,除了營養與環境影響外,食物的可獲得性、經濟可行性和文化接受度也是實現可持續飲食的關鍵因素。未來,政策制定者在推動普遍可用的可持續飲食方面,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該研究已發表於《自然食品》期刊,並對飲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新見解。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VLG/iStock) (CC BY 4.0

圖片來源:Gebara et al., Nature Food (CC BY 4.0

參考論文:
1、Diets can be consistent with planetary limits and health target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nature food

延伸閱讀:
1、素肉真的好吃嗎?盲測研究揭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