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  神秘宇宙,  金融寶庫

「磁星閃焰」或是宇宙黃金等重元素的來源

宇宙初生時僅擁有氫、氦與極少量鋰,稍後,恒星內部鍛造了包括鐵在內的較重元素。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對於「鐵之後」的超重元素如金、鉑與鈾的起源,始終未有完整解釋。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等研究團隊發表於《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研究指出,一次磁星(magnetar)閃焰就可能產生相當於 27 顆月球質量的重元素,且這類天體可能貢獻了銀河系重元素的 10%。

磁星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中子星,具備極高密度與超強磁場。長久以來,天文學界已知快速中子捕獲過程(r-process)是形成金等重元素的關鍵機制,但由於中子星合併事件在宇宙早期發生頻率不足,難以解釋這些元素的普遍存在。

頻率不足,難以解釋元素為何普遍存在

圖示描繪了磁星(magnetar)巨大閃焰後的三個高能輻射階段,根據 2004 年觀測到的 SGR 1806–20 事件:
(a) 瞬間伽馬射線爆發:在短短 1 秒內,磁星表面可能因磁場重組造成震動與加熱,噴出高能伽馬射線與物質(可能含重元素),此階段輻射亮度達最高峰。
(b) 旋轉調制的 X 射線尾流:磁星高速自轉,產生週期性 X 射線脈衝,持續數分鐘。
(c) 延遲的放射性伽馬輻射:由剛合成的放射性重元素進行 r 過程衰變所產生,光度緩慢上升至 600~800 秒達高峰,接著逐漸衰退。
圖下方顯示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說明這三個階段如何依序展開,並顯示了旋轉脈衝與輻射衰減趨勢。(圖/《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這次研究團隊重新分析了 2004 年觀測到的 SGR 1806-20 磁星閃焰資料,並將其放射性衰變特徵與理論模型比對後,發現其釋放的能量與時間恰與 r-process 元素產生過程吻合。這是繼 2017 年首次觀測到中子星合併產生重金屬後,第二次直接證實這類元素的生成現場。

研究也推論,磁星閃焰還可能是來自宇宙中的「重宇宙射線」來源,這類高能粒子至今物理起源尚不明確。哥大教授 Brian Metzger 表示:「能確定這些手機與電腦中貴金屬的宇宙誕生地,是一次重大突破。」

本研究不僅填補了重元素起源的空白,也再次證明,宇宙最極端的天體,往往才是最稀有材料的誕生地。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 S. Wiessinger. (CC BY 4.0

圖片來源: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CC BY 4.0

參考論文:
1、Direct Evidence for r-process Nucleosynthesis in Delayed MeV Emission from the SGR 1806–20 Magnetar Giant Flare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延伸閱讀:
1、科學家突破超重元素創造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