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馴化的全新定義:動物不是「被動受控」,而是與人類共同演化的夥伴?

我們總以為「馴化」是人類對貓、狗、家畜的主動馴服,將野生動物一步步變成溫馴的寵物與家禽。事實上,過去主流觀念認為,只有透過人類的嚴密控制、選擇和管理,動植物才算是真正的「家化」品種。不過,美英科學家最新提出的定義,正顛覆這項傳統認知。

美國與英國的研究團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論文,主張「馴化」應視為一種由人類與動物互動、雙方共同參與的演化過程。具體來說,當某一非人類物種無法脫離人類營造的環境(也稱「人為棲位」或 anthropogenic niche)而生存,這個過程就屬於馴化。換言之,真正的家化動物,是那些一旦離開人類活動圈,便難以自力維生的族群。

這個新觀點打破了傳統「人為控制」與「自然選擇」之間的二分法。研究指出,雖然人類改變地球環境、農業與牧場面積占全球陸地三分之一,但全球 76%~83% 的狗其實生活在超出人類直接控制的狀態下;甚至黑莓等植物既是人類栽培作物,也可能成為野外難以管理的雜草。因此,馴化並非單靠人類意志與管理,也包含動植物自身對人類環境的適應與演化。

打破傳統「人為控制」與「自然選擇」二分法

圖示根據新馴化定義,將物種依其與人為棲位(anthropogenic niche)關係,劃分為五種馴化光譜類型:
極度隱蔽(Obligate recluse):僅在無人為干擾環境中存活,如矮鹿甲蟲、野生番茄等。
避人型(Human avoider):在人類干擾稀少區域生存,如某些苔蘚、野貓等。
容忍人類(Human tolerant):偶爾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可存活,如章魚、木繡球、某些玉米品種。
利用人類(Human exploiter):依賴持續人類活動的區域,如鯉魚、果蠅、老鼠、貓等。
完全依賴人類(Obligate synanthrope,家化種):必須持續有人類干擾才能存活,如家麻雀、乳酸菌、玉米、床蝨、家貓、狗等。
圖中灰色虛線與箭頭顯示物種演化過程及馴化光譜的流動性,例如野狼演化為鄉土犬,後來甚至可能野化回野犬。此分類強調馴化為物種與人類環境互動演化的連續譜系,而非二元對立。(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研究團隊綜合過去文獻,提出「馴化光譜」的新概念,將動物分為五大類:極度隱蔽(完全避開人類)、避人(少量人為干擾)、容忍人類(偶爾有人類活動)、利用人類(見機行事的「機會主義者」)、以及完全依賴人類(典型家化物種)。他們強調,判斷一個物種的馴化狀態,應該只看其與人類棲位的關係,而非比較其與假想野生祖先的差異。

隨著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日益加劇,重新審視馴化的本質,有助於理解生物多樣性、適應與生存的關鍵機制,對物種保育意義重大。相關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延伸閱讀:
1、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Andrew Branch for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4.0

圖片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universally applicable definition for domestic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延伸閱讀:
1、自我馴化可能?新研究發現野生大象表現出非人為馴化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