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齒龍
動物百態

重見天日! 古生物學家發現錯過已久的草食恐龍—凹齒龍

這些年來,凹齒龍一直在歐洲的古生物學家的視線之外。這些銳利牙齒的草食恐龍,在晚白堊紀時期的歐洲群島盛行,當時大部分歐洲地區仍然是由一系列的島嶼組成。如今,科學家們重新點燃了對這些島上生活的恐龍的興趣。

在最近《化石記錄》期刊上發表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探索了這些島嶼上的恐龍生活。歐洲的地貌在1億至6600萬年前(也就是晚白堊紀)時期與今天有很大不同。當時,這片土地其實是由多個由浅水熱帶海域環繞的大小不等的島嶼所構成。這些孤立的島嶼成為恐龍種群的居住之地,它們與大陸上的恐龍大不相同。

這片群島上的生物群包括小至中型的兩足肉食恐龍、戰鬥性強且有裝甲保護的甲龍、有著標誌性長頸的蜥腳龍、類似鴨嘴的恐龍以及凹齒龍(rhabdodontids)。凹齒龍科成為這些島嶼上晚白堊紀時期的一個關鍵動物群體。

角齒龍是一類小到中型的草食恐龍,其身長大約在2到將近6公尺之間。據費利克斯·奧古斯丁(Felix Augustin)博士,這位研究的共同作者和圖賓根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所述,它們的特徵包括相對矮壯的身體、強健的後肢、短前肢、長尾巴以及較大的三角形頭顱。此外,它們還擁有強壯的下顎和大型牙齒,以及由角質覆蓋的尖尖喙口,顯示這些恐龍非常適合食用堅硬的植物。

具高度社會性 尖喙口適食草

凹齒龍基本上與鴨嘴龍完全相反,體型小且具有少量而又大型的牙齒。(圖/Joschua Knüppe ccBy4.0)

事實上,目前已有證據顯示這些恐龍具有很高的社會性,因為已發現不同年齡段的角齒龍化石聚集在一起。令人驚奇的是,凹齒龍或棒齒(rod tooth)恐龍的化石只在歐洲地區的岩石中被發現,這些岩石可以追溯到8600萬至6600萬年前,這表明它們是晚白堊紀歐洲群島的特有種。

目前,已在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發現九個不同的角齒龍品種的化石。「儘管這群動物已有150多年的研究歷史,但我們仍有很多未知之處需要探索」,奧古斯丁博士指出。

儘管晚白堊紀期間角齒龍在歐洲地區大量存在,但古生物學家們對於它們的身體比例、姿勢、行為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的細節仍感到困惑。奧古斯丁博士透露:「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一項聯合研究項目,專注於研究可用的化石材料,以便獲得更多有關這些神秘但仍相對不為人知的恐龍的演變和生活方式的新見解。」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不僅為我們揭示了歐洲古老的恐龍世界,還向我們展示了恐龍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不僅僅是北美和亞洲地區的恐龍種群。隨著更多的研究和發現,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獲得更多有關角齒龍和其他歐洲恐龍的知識,並逐步揭開這片古老大陸上的恐龍生活的神秘面紗。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化石記錄》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論文:

1.The Rhabdodontidae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an enigmatic dinosaur group endemic to the Late Cretaceous European Archipelago

延伸閱讀:

1.史前巨鯨化石秘魯現蹤 體重比藍鯨重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