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中國發現最小古貓:30萬年前與早期人類共存

你以為貓咪是現代人才馴養的寵物?最新研究發現,30萬年前的中國南部,人類與一種極小型的貓科動物——Prionailurus kurteni 可能共享同一片森林!這個新物種化石發現於安徽的化龍洞(Hualongdong Cave),體型與現存世界最小的貓科動物鐵鏽斑貓(Prionailurus rubiginosus) 相當,讓它成為目前已知最小的貓科化石物種。

東南亞的「貓科樂園」,卻缺少化石紀錄?

東南亞與中國南部是全球小型貓科多樣性最高的區域,現存有豹貓屬(Prionailurus)、金貓屬(Catopuma)、雲貓屬(Pardofelis)與野貓屬(Felis) 等多種小型貓科。然而,這些貓科動物的化石紀錄極少,主要原因是:

  1. 小型貓的骨骼脆弱,難以長期保存成化石。
  2. 過去許多發現的貓科化石都被籠統歸類為「野貓(Felis)」而未作詳細研究。

這次的發現填補了化石紀錄的空缺,提供了豹貓屬(Prionailurus) 的最早證據,顯示這類小型貓可能早在更新世早期(約25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演化和適應亞洲森林生態。

與古人類共享生態環境?

圖片比較了多種現存貓科動物的下頜骨形態,標示了第一臼齒(m1)上的裂齒刻痕與主要齒尖位置:
— A: 獰貓 (Caracal caracal)
— B: 亞洲金貓 (Catopuma temminckii)
— C: 叢林貓 (Felis chaus)
— D: 野貓 (Felis silvestris)
— E: 沙漠貓 (Felis margarita)
— F: 黑足貓 (Felis nigripes)
— G: 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 H: 銹斑貓 (Prionailurus rubiginosus)
— I: 漁貓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 J: 平頭貓 (Prionailurus planiceps)
這些下頜骨形態可用於比較不同貓科物種的演化關係、食性與咬合結構。(圖/ 《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

Prionailurus kurteni 的化石來自與早期人類(Homo) 相同的地層,經鈾系定年法測定,年代為 27.5萬至33.1萬年前,對應於海洋同位素階段(Marine Isotope Stages,MIS)9e至8c。這表示:

  • 這種古貓可能與早期人類共存,在人類活動範圍內生存。
  • 牠們或許是當時森林生態系中的小型掠食者,影響著當地食物鏈。

雖然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這些古貓被人類馴養或獵食,但這一發現顯示,人類與小型貓科動物的關係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悠久!

重新認識小型貓科的演化與多樣性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許多小型貓科動物的演化歷史仍未解開,過去的分類可能過於簡化。未來,隨著更多化石的發現,科學家或許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小型貓科演化譜系,並解開牠們如何適應不同的氣候與環境變遷。

該研究已發表於 《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 。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David V. Raju (CC BY 4.0)

圖片來源: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  (CC BY 4.0)

參考論文:
Prionailurus kurteni (Felidae, Carnivora), a new species of small felid from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fossil hominin locality of Hualongdong, southern China 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

延伸閱讀:
1、劍齒「貓」現身!科學家首度揭開滅絕貓咪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