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行為解碼

老鼠展現「急救」本能:輕拍、拉舌頭助同伴甦醒

一項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揭示,老鼠在同伴失去意識時會展現出類似急救的行為,包括輕拍、舔毛、咬舌頭以及拉出舌頭以清除氣道,甚至能移除口中異物,顯示出動物間可能存在本能的「急救」反應。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室老鼠進行觀察,發現當牠們看到熟悉的同伴陷入無反應狀態時,會花 47% 的互動時間進行上述行為,而面對清醒或熟睡的同伴時,這些行為幾乎不存在。

《Scienc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老鼠似乎會試圖喚醒昏迷的籠中夥伴。影片來源:IFLScience (CC BY 4.0)

研究指出,這些「急救」行為不僅有助於保持呼吸道通暢,也加速了無反應老鼠的甦醒與行動恢復,顯示出這些行為具有實際的復甦效果。更深入的神經科學分析發現,這些行為與腦內杏仁核及下丘腦中釋放催產素(Oxytocin)的神經元活動密切相關,而催產素通常被認為與社交行為和情感連結有關。

與催產素神經元活動密切相關

(A) 行為實驗設置示意圖。
(B) 透過關鍵點辨識進行姿勢估計。
(C) 行為預測與標記流程示意圖。
(D) 與同伴互動的總時長(不成對 t 檢定,****P < 0.0001)。
(E) 不同身體部位示意圖。
(F) 對不同部位進行行為的累積時長(平均值 ± 標準誤,*P < 0.05,***P < 0.001,****P < 0.0001,ns 表示無顯著差異)。
(G) 行為針對不同部位的總互動時間比例。
(H) 不同行為類型的聚類分析(藍色:嗅聞;米色:梳理;紅色:嘴部/眼部互動)。
(I) 單隻老鼠的行為時序圖。
(J, K) 相同行為類型隨時間的出現機率 (J) 和累積時長 (K)。
(L) 五隻老鼠在清醒(上)和昏迷(下)同伴前的行為時序圖。
(M) 不同行為類型的平均累積時長(清醒組未出現梳理和嘴部/眼部互動)。
(N) 對清醒(圓圈)或昏迷(三角形)同伴進行嗅聞、梳理、嘴部/眼部互動的總時長(雙因素 ANOVA 檢定,****P < 0.0001)。
(O) 不同行為類型在清醒(上)和昏迷(下)組中的總互動時間比例。(圖/《科學》)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行為可能不僅限於老鼠,甚至可能廣泛存在於其他社交性動物中,例如大象、黑猩猩和海豚等社會性動物也曾被觀察到類似的關懷行為,包括輕觸、梳理、推動甚至輕拍等。然而,研究人員強調,雖然這些行為看似與人類急救相似,但不應過度擬人化解讀其行為動機,而應從生物本能及社會行為的角度進行探討。

這項研究為動物行為學及神經科學提供了新的視角,顯示動物間的「急救」行為可能是一種增強群體生存與凝聚力的天生本能,也揭示了催產素在社交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討這些「急救」行為在其他社交性動物中的普遍性及其演化意義,並深入研究催產素在動物社會行為中的神經機制。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Sun et al., Courtesy of Li Zhang   (CC BY 4.0

影片來源:IFLScience (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 (CC BY 4.0)

參考論文:
Reviving-like prosocial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unconscious or dead conspecifics in rodents

Science

延伸閱讀:
1、【獸誌揭秘】從田鼠學到的愛情課:「一夫一妻」制背後的神經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