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戈壁沙漠發現9000萬年前哺乳動物新種
一支由日本岡山理科大學博士候選人奧越司(Tsukasa Okoshi)與古生物學家實吉元孝(Mototaka Saneyoshi)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於蒙古戈壁沙漠的 Bayanshiree 地層發現一件珍貴的化石,鑑定為屬於已滅絕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家族——Zhelestidae 的新屬新種,命名為 Ravjaa ishiii。該研究發表於《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期刊。
Ravjaa ishiii 生存於約 9,0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體型僅如老鼠大小。此次發現的標本為一塊僅 1 公分長的部分下頜骨,保存了最後一顆前臼齒的後段,以及三顆臼齒。研究團隊指出,該化石的牙齒形狀與其他 Zhelestidae 成員不同,特別是臼齒高聳、堅實,可能適合咀嚼種子與果實,暗示當時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已開始利用開花植物所帶來的新資源。
體型如老鼠 臼齒堅實適咀嚼種子果實

A 圖顯示其 3D 數位重建模型,其中 A1 為內側視角,可見齒列與「後心理孔(posterior mental foramen)」;A2 為舌側視角,標示出「下頜神經管(mandibular canal)」。
B 圖為化石下頜的電腦斷層影像,呈現牙根與下頜骨內部結構。該標本僅約 1 公分長,來自白堊紀晚期的 Bayanshiree 地層,是蒙古首例發現的 Zhelestidae 胎盤哺乳動物化石。(圖/《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此次發現具重要意義。過去,戈壁沙漠的 Baruungoyot 與 Djadokhta 地層中已出土大量精美的哺乳類化石,為揭示中生代哺乳類演化提供關鍵資料;然而,Bayanshiree 地層中的哺乳動物記錄稀少,僅發現過兩件破碎化石,Ravjaa ishiii 成為該地層首個確定的哺乳類種。
根據牙齒特徵與地層年代,Ravjaa ishiii 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 Zhelestidae 之一,與烏茲別克早期代表種並列,推估這類動物約在白堊紀早晚期交界時出現。
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發現不僅填補了 Zhelestidae 的化石空白,也為哺乳類如何與開花植物共同演化提供了嶄新視角。正如實吉教授所言:「能在戈壁沙漠這麼遼闊的地方找到如此微小的化石,彷彿是來自沙漠的饋贈,令人驚喜不已。」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Kohei Futaka (CC BY 4.0)
圖片來源: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CC BY 4.0)
參考論文:
1、New Late Cretaceous zhelestid mammal from the Bayanshiree Formation, Mongolia
延伸閱讀:
1、雙指恐龍現身!蒙古發現新鐮刀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