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座頭鯨遷徙途中也能產子 刷新生態學長年認知

澳洲與紐西蘭科學家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觀念:座頭鯨(humpback whale)不必等到熱帶繁殖地才生產,幼鯨甚至可在遠至塔斯馬尼亞、紐西蘭南端出生,這比過去認知的產仔範圍更往南推進1,500公里。這項發現來自對鯨豚觀察、政府調查與擱淺紀錄的整合分析,研究團隊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發表,呼籲擴大保育行動以應對這一新現象。

「我們共找到209筆新生鯨仔紀錄,包括11次分娩、41例擱淺和168次幼鯨現場觀察,」論文第一作者、新南威爾斯大學 Jane McPhee-Frew 博士生指出。部分個體確定在出生後仍持續向北遷徙,這意味著新生鯨仔必須自出生起就隨母親進行漫長旅程,體力與生存風險均增。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在「座頭鯨高速公路」上出生的小鯨魚,必須在極年幼、游泳力尚弱時,就跟隨母鯨進行數千公里長途遷徙。觀察結果也顯示,大多數產仔後的母鯨及幼鯨組合,會繼續向北遷徙,顯示產仔並非遷徙的終點。

傳統上,座頭鯨會從南極附近覓食地長途遷徙至熱帶海域產仔,仰賴南極磷蝦儲存的能量支持整個生殖過程。過去資料顯示最南端的鯨仔出生於塔斯馬尼亞的 Port Arthur,另一例則位於紐西蘭 Kaikoura。隨著東澳座頭鯨族群自瀕臨滅絕回升至4萬至5萬頭,越來越多遠南地區的產仔現象浮現。

挑戰過去「餵食/繁殖地分明」遷徙理論

一對座頭鯨母子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基亞馬海域悠游。圖片來源:Vanessa Risku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遷徙產子」行為可能早已存在,僅因歷史族群數量太少,才未被廣泛記錄。隨著鯨群復甦與社會媒體普及,相關目擊案例明顯增加,光是2023、2024年便佔所有觀察記錄三分之二。

學者認為,產仔地點多元化代表需要擴大保育範圍,加強航道、港口與潛在「新保育區」的監管。現有資料來自偶發觀察,未來仍需系統性調查以全面掌握幼鯨分布與風險因素。研究者呼籲,保護措施應與科學發現同步更新,確保新生鯨仔能安全成長,促進鯨群永續。

此發現挑戰過去「餵食/繁殖地分明」的遷徙理論,亦即母鯨必須抵達熱帶才可產仔。研究團隊認為,過往由於族群量極少,加上紀錄不足,導致這一現象長期被忽略。隨著近年族群數量復甦、觀測科技進步與賞鯨旅遊普及,才能揭露座頭鯨產仔與遷徙行為的多樣性。

新發現也帶來保育啟示:由於沿途出生的小鯨魚暴露於更多人為與天敵風險,現有的保護區範圍與時空規劃須隨之調整,並加強沿線宣導與資料收集。作者建議,應進一步比較在不同緯度出生幼鯨的存活率與健康狀況,以深化對座頭鯨遷徙與繁殖機制的理解,並完善保育政策。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延伸閱讀:
1、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droning_my_sorrows (CC BY 4.0

圖片來源:Vanessa Risku(CC BY 4.0

參考論文:
1、Humpback whales (Megaptera novaeangliae) continue migration after giving birth in temperate water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延伸閱讀:
1、【獸誌揭秘】企鵝聰明藉著浮冰移動 完成遠距離遷徙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