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發現1900萬年前的「聖巴森斯號角鴉」化石
一支古生物學團隊於新西蘭南島奧塔哥地區的班諾本組(Bannockburn Formation)發現並描述了一種新種的大型雀形目鳥類化石,將其命名為「聖巴森斯號角鴉」(Miostrepera canora)。該化石來自約1,900萬年前的早中新世,體型與現今廣泛分布於紐西蘭及澳洲的澳洲喜鵲(Gymnorhina tibicen)相仿,但推測全身為黑色。這一新種的發現,不僅重寫了紐西蘭鳥類多樣性的演化史,也挑戰了當前生態復原的「前歐洲時代」理想。
坎特伯雷博物館高級策展人Paul Scofield博士指出,「我們時常認為澳洲喜鵲是外來物種,實際上其近親曾長期棲息於紐西蘭。我們大約在五百萬年前才失去這個家族的成員。」這意味著人類出現前,紐西蘭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就已經歷多次劇烈更迭。
來自澳洲弗林德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Trevor Worthy博士則補充:「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將紐西蘭生態恢復到歐洲人尚未抵達前的狀態,但事實上,紐西蘭的生態系統在數百萬年間一直處於動態變化。」早於人類抵達之前,島上已失去大量原生果樹與動物,像號角鴉和原生鴿類的滅絕即反映了棲地和食物資源的改變。近2.6萬年至1.17萬年間,又有許多動植物物種自外地遷入紐西蘭,定居下來,近代則有更多新物種因人類活動而出現。
生態系數百萬年間一直處於動態變化
化石出土於聖巴森斯地區一處中新世古湖底,顯示當時的新西蘭森林組成與現今澳洲森林極為相似,例如廣泛分布的桉樹、樟科和木麻黃等。Scofield博士表示,若穿越時光回到中新世的紐西蘭林地,人們會見到與今日澳洲相似的景致。影響新西蘭現代生態樣貌的重大因素,是約1,300萬年前全球氣候急遽冷卻,導致溫暖時期許多動植物滅絕。
本次發現不僅填補了新西蘭鳥類演化的空白,也提醒我們,生態的理想狀態並非靜態不變,而是多樣且充滿流動性的歷史演進。這項成果已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 PalZ。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Charles J. Sharp,(CC BY 4.0)
圖片來源:PalZ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large cracticine passerine (Aves, Artamidae, Cracticinae) from the Early Miocene, St Bathans Fauna of New ZealandPa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