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護區難逃「聖嬰」熱浪煎熬 衝擊生物鏈失衡
全球變暖引發的海洋熱浪,已被科學家證實,即使位於保護區的海洋生物,也無法免受世界氣候變遷的影響。2023年7月13日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個令人警醒的現實;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史密斯(Joshua Smith)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加州數十年的生態監測數據,確定了海洋熱浪事件對於海洋生物的深遠影響。
「聖嬰」+「熱塊」會導致什麼影響? 海洋生物都在面臨巨大壓力
海洋熱浪主要是由於強烈的「聖嬰(El Niño)」事件加上「熱塊(Hot Blob)」效應所造成的綜合結果。在這邊先簡單科普一下,什麼是「聖嬰」及「熱塊」?
「聖嬰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面溫度較平均溫度高出0.5℃、並持續數個月,我們就可以說「聖嬰現象」已經發生,更會改變大氣壓力並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和乾旱。而與「聖嬰」並排的另一個現象就是 「熱塊」。2013年末至2014年初,科學家在北太平洋海域發現了一片海洋表面溫度遠高於常態的區域,這種海洋暖化現象就被暱稱為 「熱塊」。它使得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不僅造成大量魚類和海洋生物死亡,也對海洋頂層食物鏈生物如海獅、鯨魚產生了巨大壓力。
海洋熱浪衝擊生物鏈 溫水生物竄升致生態失衡
由於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海洋熱浪覆蓋了阿拉斯加到加洲,不僅衝擊當地漁業,更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史密斯博士和他的團隊進一步研究了13個位於中部海岸禁止捕魚的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的數據,觀察了魚類、無脊椎動物和海藻的種群在海洋熱浪前、中、後的變化。研究結果揭示了令人遺憾的事實:「即使是在被保護的區域內,該區的海洋生態群落仍然受到熱浪的嚴重影響。」
舉例來說,加州海域以前很少出現一種名為千尾魚(Oxyjulis californica)的亞熱帶物種。然而,由於海洋暖化,這種生活在溫暖海水中的魚類數量激增,對該區的生態群落影響非常大。這種變化反映出一種明確的趨勢:隨著海洋變暖,原本生活在較冷海水中的生物種類比例正在下降,而喜歡暖水的物種正在增加,這可能會對當地生物鏈帶來衝擊。例如,千尾魚的增加可能會導致其當地小型甲殼類和浮游性動物的數量減少。千尾魚也可能會帶來新的疾病或寄生蟲,對原有的生物種群產生威脅,因為牠們可能對這些新的寄生蟲沒有抵抗力。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海洋保護區是無用的。相反,它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場所,讓科學家在未受人類活動如捕魚影響的狀況下,了解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台灣中央氣象局也預測,2023年秋季將出現較強的「聖嬰現象」,這也可能導致2024年的極端高溫比今年更為嚴重。因此,在「聖嬰現象」發展成熟後,有機會對全球氣候產生更大影響,導致極端高溫事件的機率增加。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Multiple ecosystems in hot water after marine heatwave surges across the Pacific.Scienc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