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  藝術文創

19 世紀達荷美王國戰劍揭秘:中子技術鍛造西非工藝美

19世紀非洲達荷美王國的鐵劍,以精美造型及堅韌鋒利著稱,然而過去歷史文獻卻多半推測這些鐵器可能源自歐洲進口。為了釐清這段歷史,澳洲核科學與技術組織(ANSTO)及雪梨大學研究團隊,聯手展開深入調查,首次運用中子斷層掃描與中子繞射等先進科學技術,解開了這些珍貴文物的鍛造祕密。

研究團隊針對六把珍貴的達荷美劍進行分析,透過「非破壞性」的檢測技術,他們成功描繪出劍刃內部結構的三維圖像。中子斷層掃描技術清楚揭示劍內金屬孔隙的大小、形狀及分布情況。研究發現,每把劍內部都呈現出不同的孔隙結構,反映出當時鐵匠在鍛造及焊接過程中的精湛技術及多樣工法。

此外,中子繞射技術則進一步分析了劍刃內部的殘餘應力狀態與金屬相組成,發現不同的劍刃之間應力分布差異極大。科學家據此推測,達荷美的鐵匠們可能採用多種不同的鍛造方式和熱處理方法,以滿足不同用途或儀式需求。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劍可能不只是作戰兵器,更可能是與宗教儀式、皇宮護衛或著名的達荷美女戰士團隊相關的禮儀用具。

中子繞射技術分析 劍刃應力分布差異極大

圖為利用中子斷層掃描技術所呈現的 7 把歷史鐵劍內部結構影像。左側(xy)為劍刃橫截面的影像,右側(xz)則是劍刃的縱向剖面影像,呈現出不同劍刃內部結構與密度分布情形。紅色虛線標示出橫截面影像在縱向影像中的位置。透過灰階色調可辨識不同區域內的中子衰減係數,進一步揭露鐵劍製造時所產生的金屬內部孔隙與鍛造痕跡,幫助研究者理解古代工匠的鍛造技術與工藝特色。(圖/《Heritage》)

研究也探討了劍刃所用鐵材的來源。透過化學成分分析,推測這些鐵材可能來自鄰近非洲地區如巴薩爾(今多哥境內),也不排除來自瑞典、德國魯爾區,甚至經由奴隸貿易路線從巴西運抵。不過,根據劍的儀式用途特徵,科學家傾向認為鐵匠們偏好使用本地冶煉的鐵材。

本研究刊登於《Heritage》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Heritage(CC BY 4.0

圖片來源:Heritage(CC BY 4.0

參考論文:
1、An African Art Re-Discovered: New Revelations on Sword Manufacture in DahomeyHeritage

延伸閱讀:
1、3500年前的邁錫尼青銅盔甲,原來真能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