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直擊迷思!跑步傷害常「一瞬間」發生,而非長期累積

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一項全球最大規模跑者追蹤研究,徹底顛覆了運動醫學界長年對「跑步過度使用傷害」的理解。研究團隊發現,多數跑步相關的過度使用傷害,其實不是長期累積而來,而是在單一訓練中突然爆發,尤其當跑者在某次訓練中,急遽提升距離或強度時,風險會指數型上升。

本研究長達18個月,涵蓋來自87國、共5,205位跑者,發現當跑者單次跑步距離大幅超過過去30天的紀錄時,受傷風險會顯著攀升。研究第一作者、公共衛生學副教授 Rasmus Ø. Nielsen 指出:「這是觀念上的重大轉變,證明傷害往往是單一訓練錯誤所致,而非日積月累的緩慢傷害。」

這項結果也讓全球數以百萬計依賴運動手錶與運動App輔助訓練的跑者與專業人士面臨「錯誤安全感」的質疑。Nielsen 指出,現行運動裝置普遍採用的「急性/慢性工作負荷比」(Acute:Chronic Workload Ratio, ACWR)演算法,雖強調每週訓練量增幅不宜超過20%,但這套方法原本是基於一項僅28人、針對團隊運動設計的小型研究,根本缺乏應用在跑步的科學依據。

單次跑量急劇上升為受傷主因

圖呈現出跑者隨著訓練天數增加,發生「過度使用傷害」(Overuse Injury)和「創傷性傷害」(Traumatic Injury)的機率。橫軸代表累計跑步天數,縱軸為累積發生傷害的機率。
可以看到,過度使用傷害的發生率遠高於創傷性傷害,而且隨著跑步天數累積,機率持續上升。例如,累積跑步200天時,有30.5%的跑者曾經歷過度使用傷害(95%信賴區間為29.0%~32.0%),而創傷性傷害的機率則為12.0%(95%信賴區間為11.0%~13.1%)。
圖中實線為估計機率,虛線則是信賴區間範圍。這進一步說明,隨著訓練累積,過度使用傷害是跑者最需要關注的風險。圖/《英國運動醫學期刊》

「現實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跑者收到運動手錶給的錯誤指引,誤以為能降低傷害風險,卻其實沒根據。」Nielsen 強調。

為此,團隊花了八年開發新演算法,能即時計算跑步傷害風險,未來將免費開放給跑者、企業與醫療單位使用。例如手錶能在訓練過程中,像紅綠燈一樣即時預警——綠燈代表低風險、黃燈為中度警告、紅燈則是高危險。

Nielsen 呼籲運動科技產業應正視新科學證據,調整現有風險評估機制。他相信,這不僅能減少傷害,還能讓全球數百萬跑者受益。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RF._.studio _ from Pexels (CC BY 4.0

圖片來源:BMJ  (CC BY 4.0

參考論文:
1、How much running is too much? Identifying high-risk running sessions in a 5200-person cohort studyBMJ

延伸閱讀:
1、「跑起來!」研究支持跑步間隔訓練可減少慢性下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