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人同時成為摯友,朋友支援卻減少?美研究揭戀人與「最好的朋友」重疊效應
由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探討了將戀人視為「最好的朋友」對個人福祉的細緻影響。結果顯示,雖然這種關係帶來更多陪伴感與親密日常互動,但反而會減少來自非伴侶友人的社會支援。該研究發表於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研究團隊以全美具代表性的940位成年人(年齡介於18至85歲,年齡中位數為41歲)為對象,調查他們的親密關係與友誼標籤,並分析其對情感連結、日常互動、生活滿意度、孤獨感、壓力感及社會支援的影響。受訪者被要求列出最多7位朋友,並針對每位標註「朋友」、「最好的朋友」、「戀人」或複合身份。
分析發現,僅36.4%的受訪者將伴侶列入友誼名單,更只有14.4%的人將伴侶稱為「最好的朋友」。進一步統計顯示,年齡較長或以交往(非婚)狀態者較常這麼做,收入越高則越少以此標籤伴侶。
伴侶關係深化親密陪伴感,但仍應保有獨立朋友關係
親密度(Closeness):
性別(男性)對親密度有顯著負向影響(B = -0.13,p < 0.001),表示男性報告的親密度較低。
收入對親密度有正向影響(B = 0.07,p < 0.05)。
「最好的朋友類型為戀愛伴侶」對親密度有顯著正向影響(B = 0.17,p < 0.05),表示當伴侶被視為最好的朋友,雙方感受到的親密度較高。
日常互動頻率(Routine):
收入對日常互動頻率有顯著正向影響(B = 0.12,p < 0.001)。
「最好的朋友類型為戀愛伴侶」同樣對日常互動頻率有顯著正向影響(B = 0.18,p < 0.001),表示伴侶兼摯友者的日常互動更多。(圖/《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與僅將伴侶視為戀人、將「最好的朋友」保留給他人的受訪者相比,將伴侶視為最好的朋友者擁有更高的情感親密度與生活陪伴感,日常互動頻繁;但同時,他們從非伴侶友人獲得的支援明顯較低,顯示社交網絡出現收縮現象。
研究作者指出,這代表摯友兼戀人的角色能滿足日常陪伴需求,但若失去獨立的摯友,個人的社會資源與情緒支援來源可能變得單一。研究建議,伴侶關係雖可深化親密與陪伴感,仍應保有獨立的朋友關係,以提升整體心理健康與社交福祉。這一發現也為婚姻諮商與關係經營帶來新啟示,鼓勵情侶同時經營伴侶與摯友雙軌網絡,獲得更完整的情感支援。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延伸閱讀:
1、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CC0 Public Domain (CC BY 4.0)
圖片來源: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CC BY 4.0)
參考論文:
1、What’s in a label?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elationships with best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with well-being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延伸閱讀:
1、健康科普:深挖友誼對抗孤獨感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