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使牡蠣更強壯 台灣與SEAPA共創「籃式」養殖的新浪潮
臺灣的牡蠣養殖業每年生產達3萬5千噸規模,產值多達60億新台幣。但近年來面臨多重困境,從勞動力短缺到市場競爭,這些問題讓許多業者感到壓力山大。
今(2)日於南港展覽館1館所舉辦的「臺灣國際海洋暨漁業產業展」中,今年以「兼顧獲利與永績」為主軸,並以「智慧科技」的特色向世界展示臺灣永續漁業的創新成果。而其中「籃式養殖」技術成為了眾多參觀者的焦點。但究竟什麼是籃式養殖,而這項技術又為何引起了如此大的關注?
臺灣至少在300多年前便開始牡蠣養殖,其主要生產方式為平掛、垂下、浮筏及延繩。由於早期技術已逐漸跟不上時代,國內牡蠣已供不應求,每年平均會有額外進口9000多噸的牡蠣進到國內。
籃式養殖是SEAPA集團研發的一套革命性的養殖系統。它主要目標是減少人工介入,通過自動化技術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這不僅使得牡蠣更快速地生長,而且其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而籃式養殖正是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它使得牡蠣生長速度更快,產量更高,並且品質更佳。這意味著臺灣的牡蠣業者可以用更少的資源獲得更好的回報。
滾石不生苔 滾動中的牡蠣肉質佳、無附著物
透過與SEAPA的合作,探素水產科技已經在馬祖海域進行了這項技術的測試。初步結果非常令人鼓舞,該公司計劃在未來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籃式養殖不僅是一項技術,它更是臺灣牡蠣產業的未來方向。隨著更多的業者認識到這項技術的價值,我們有望見到臺灣牡蠣產業迎來一場真正的革命。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探索水產科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