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瞻

大直房屋塌陷事件:科學解析土壤液化的三大觸發條件與「鄰損」警訊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的一個新建案「基泰大直」,在9月7日夜間出現了嚴重的工安事故,導致周邊的民宅遭受了重大影響,情況包括建築傾斜和塌陷,甚至有一棟公寓的第二樓直接變成了一樓。這起事故不僅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讓很多人開始擔心台灣的房屋住宅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有民眾紛紛好奇,台灣哪個區域最適合購房,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這類地震影響。根據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顏宏元的指出,「桃園」是全台最安全的區域,因為該地區無活動斷層,且過去半世紀僅發生過兩次規模4以上的地震。

顏教授解釋說:「桃園屬於『台地』地形,沒有『土壤液化』問題,因此桃園地區的自發性地震相對較少。」

這次事故讓人們警覺到土壤液化的危險。土壤液化描述的是在地震壓縮作用影響下,導致原先存在於深層土壤中的水分被壓至表層,進而使得土壤顆粒間的有效支撐力減少到零,土壤展現出液體的性質。當這樣的情況無法承受地下水的壓力時,地表有可能會產生裂縫和破裂。這一現象通常發生在強烈地震搖晃時,土壤失去承載建築物重量的能力,導致建築物下陷或傾斜;而海岸和河岸等沖積地層,或是新形成的海埔地區(具有較新時期的細沙層或具有均勻顆粒大小和規律排列的土壤)都較易發生土壤液化。

地震、高地下水位、後砂質土 缺一不可

可以清楚看到,地下水位越高越容易有土壤液化的風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然而,土壤液化並不是一種絕對會發生的危險。根據專家的解釋,觸發土壤液化的條件有三,包括「強烈的地震」、「高地下水位」以及「厚層砂質土層」。只有當這三項條件同時存在時,土壤液化的可能性才會大增。

即使所有條件都具備,但是透過適當的土壤液化防治手段,仍然可以大大減少災害的發生機率。「這包括了加強建築基礎的設計與施工,以及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進行嚴格的監管和防災措施,」 一位專家如是說。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地震未達到建築設計地震的強度,土壤液化未必會發生。此外,地震時的地下水位高低也將影響液化的可能性;地下水位越高,液化的可能性則越大。而那些更容易遭遇土壤液化的區域,

事故的初步調查顯示,根本原因是新建案在進行地下三層開挖時未能確保足夠的基座支撐,導致連續壁破裂和地下水滲漏。結果,壓力失衡,導致周邊的民宅坍塌。目前,有七棟建築受到影響,並需要持續監測。

建商便宜行事 應多注意警訊

一但在施工時有發生鄰損就是個警訊。(圖/好房屋提供)

據報導,這次事故中的「基泰大直」工程是試圖避免結構外審,而將開挖深度控制在11.95公尺的,因此省去了約三個月的審查時間和一些費用。但專家指出,這次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犧牲了安全。

另一位大地技師指出:「由於台北市的地質是黏土性質,開挖成本高昂。因此,許多新建案的連續壁會直接用作建築的外牆。」他同時警告,一但新的建設案件在開挖地下室時造成了「鄰損」就是一個「警告信號」。所謂「鄰損」就是指在一個建築物旁進行土地挖掘作業時,導致原有建築物受損的情形。常見的表現有牆體產生裂縫、建築有傾斜趨勢或是磁磚脫落等情況。

透過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防治措施,我們可以極大地減少土壤液化帶來的危險和影響,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專家強調,預防總比事後救援更為重要,呼籲政府和相關部門增強對此類危險區域的監管與規劃,從源頭上減少災害的可能性。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參考資料:

1.台北市政府土壤液化查詢系統

延伸閱讀:

1.「全國最悲情加油站」再遭土石流  員工憑感官及時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