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的起源:五億年前魚祖的「觸覺齒」
你牙齒會怕冷、怕痛嗎?也許要怪500萬年前的一條魚。根據《Nature》最新研究,現代牙齒的超強「神經連結」,可能源自魚類祖先並非拿來咬東西,而是充當感覺器官!
牙齒從哪裡來,一直是科學家心中的難題。早在五億年前,最早的「牙齒前身」odontodes,其實並不長在嘴巴裡,而是覆蓋魚類身體的外骨骼。這些微型齒狀結構讓鯊魚、魟魚和鯰魚的皮膚摸起來像砂紙,還有許多理論認為它們最初是為了防禦掠食、輔助游泳,或儲存礦物質。但這次芝加哥大學的哈里迪(Yara Haridy)博士團隊提出:最早的牙齒,其實是「水下雷達」!
最早能傳遞溫度、震動甚至氣味訊息
哈里迪原本是為了找最古老脊椎動物化石,蒐集了上百個微型標本做CT掃描,卻意外發現來自寒武紀的 Anatolepis 外骨骼上的齒狀結構下方,布滿與現生節肢動物(如螃蟹、蜘蛛)的感覺器官「感覺毛」極為相似的管道。這種結構能傳遞溫度、震動甚至氣味訊息,證明「牙齒」的感覺功能在動物演化史上極為古老。
進一步對現代魚類實驗發現,鯊魚、魟魚和鯰魚體表的牙齒也都與神經連結,能即時感知外界環境。換句話說,最初的牙齒其實像是水下觸角,直到後來魚類演化出下巴,「牙齒」才一點一滴搬到嘴邊,最後成了專門咬東西的利器。
所以,下次牙齒發作別只想到看牙醫,其實那是遠古魚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求生本能——感受世界的敏感天線!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延伸閱讀:
1、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Andrew Zinin (CC BY 4.0)
參考論文:
1、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teeth and evolution of sensory exoskeletonsNature
延伸閱讀:
1、維京勇士的牙痛對策:古代自救法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