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猩猩媽媽社交圈愈大,孩子存活率愈高

一項來自杜克大學的新研究指出,黑猩猩媽媽在懷孕前一年與其他雌性的社交連結愈緊密,寶寶存活機率就愈高,即使身邊沒有至親也一樣受益。這項發表於《iScience》的成果,來自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野生東部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schweinfurthii)的長期觀察資料,涵蓋37位母猩猩和她們的110個後代,追蹤超過30年。
與多數哺乳動物不同,黑猩猩雌性成年後通常會離開出生家族,遷徙至其他群體建立新生活,身邊少有親緣支援。然而研究團隊發現,女性之間的非親屬社交關係,比血緣、雄性盟友或社會階級,更能預測新生猩猩能否安全度過最脆弱的頭一年。社交積極度達社群平均兩倍的母猩猩,其寶寶第一年存活率高達95%;若積極度僅為平均值一半,存活率則降至75%。這種影響持續到幼猩猩五歲,也就是斷奶前後。
關鍵在與其他雌性建立穩定網絡 持續到幼猩猩五歲
(A) 圖左顯示,不論是否有成年的女兒或母親在場,只要母猩猩的CSI-F較高,其幼仔存活到一歲的機率就大幅提升,反之則明顯較低。
(B) 圖右顯示CSI-F與母猩猩年齡的關係,發現年輕與年長母猩猩傾向有較高的社交整合,而不同親屬情境下(女兒、母親都在場或皆無)此趨勢皆適用,且CSI-F較高時幼仔的存活機率(圓點)也更高。整體強調母猩猩的社交能力比親屬關係更能預測幼仔存活。圖/《iScience》
研究進一步證實,這種社交帶來的生存優勢,並不取決於身邊是否有母親或姊妹,也與是否和雄性建立連結無關。最關鍵的因素,是與其他雌性建立穩定的社會網絡。機制雖未完全釐清,但可能包括減少同伴騷擾、獲得保護幼崽或食物資源的協助、降低幼猩猩被殺害風險,甚至因孕期社交壓力較小、營養狀況更好,讓孩子一出生就有更佳起跑點。
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發現呼應人類社會的合作本質。對於那些遠離親族、需要重建支持系統的人類女性,黑猩猩的例子顯示,非親屬的社會連結同樣能為母親與子女帶來生存優勢。這項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靈長類社會行為的演化,也讓我們更深入認識「養育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的演化根源。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Madua Musa(CC BY 4.0)
圖片來源:iScience (CC BY 4.0)
參考論文:
1、Socially integrated female chimpanzees have lower offspring mortalityiScience
延伸閱讀:
1、社區陪伴大幅降低母嬰死亡、助重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