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科學揭示:座頭鯨白天遠離岸邊高歌,夜幕低垂則歸岸

座頭鯨在夏威夷毛伊島沿岸的冬季海洋聲景中,以其高亢的歌聲稱霸。但關於這些巨型海洋生物的行為和歌唱模式,依然有諸多未解之謎。近期,夏威夷大學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下屬的夏威夷群島座頭鯨國家海洋保護區合作的研究發現,座頭鯨有一種日常模式:白天將歌唱活動遷移到離岸較遠的地方,夜晚則回到近岸。

研究結果發表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首席作者、夏威夷大學海洋生物學研究生Anke Kügler指出:「座頭鯨可能試圖降低其歌聲在近岸的嘈雜聲中被掩蓋的機會,尤其是當鯨魚數量較高時。此外,我們還記錄到座頭鯨在日落時分靠近岸邊,可能是為了避免在晚間其他動物的合唱。」

研究團隊通過水下聽音裝置和視覺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追蹤了夏威夷高密度繁殖地的座頭鯨在物理移動和聲學模式上的行為。

研究共同作者、夏威夷群島座頭鯨國家海洋保護區的研究生態學家Marc Lammers表示:「這種座頭鯨白天遠離岸邊、晚上返回近岸的動態移動,可能是為了提高其聲學展示的效率,確保其他鯨魚能聽到牠們的歌聲。」

白天近岸擁擠,晚間遠海有其他動物合唱聲

研究人員在夏威夷毛伊島的五個海底聽音器(EAR)錄音點,記錄了兩個頻率範圍內的標準化聲音水平(中位每小時均方根聲壓級,以分貝為單位)。第一個頻率範圍是0到1.5千赫,主要是座頭鯨的叫聲頻率。第二個頻率範圍是1.56到3.12千赫,與非座頭鯨的生物環境聲音(比如蝦類的捕獵聲或魚群的合唱聲)有關。為了更好地展示聲音模式,研究人員將每個錄音點每年的數據標準化,使中位數在0到1之間變化。這些錄音點按深度從淺到深排列。(圖/《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Kügler補充道:「這是我們第一次使用專門的聲學傳感器來定位相對靠近岸邊的個體歌手,以了解牠們離岸的日常變化、間距和移動行為。這有助於我們從陸基視覺觀察的限制中找到更多脈絡。」

座頭鯨的歌聲被認為在繁殖中扮演重要角色。新發現突顯了雄性歌手在充滿聲學喧囂的環境中的重要性。透過這一方法,團隊識別了日間遠離岸邊、夜間返回岸邊的潛在驅動因素——白天近岸環境擁擠,晚間遠海地區則被其他動物的合唱聲淹沒。

Kügler指出:「關於海洋哺乳動物的噪音污染討論,一直以人為噪音為主。然而,自然來源的聲學掩蓋,包括一隻鯨魚的歌聲掩蓋另一隻鯨魚的歌聲,大多被忽視。通過探索觀察到的模式,其潛在驅動因素,我們增進了對依賴聲學信號的動物如何採取行為策略,來減輕嘈雜環境掩蓋的理解。」

座頭鯨在夏威夷的生態、經濟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義,其歌聲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標誌性。

Lammers表示:「我們大家都有責任成為座頭鯨的管理者。這項和未來的研究有助於實現保護區的管理計劃,通過開展和實施關於座頭鯨及其棲息地的關鍵研究,幫助維持健康、可持續的鯨魚種群。」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Hawaiian Islands Humpback Whale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cc By4.0

圖片來源:《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cc By4.0

參考論文:

1.Die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humpback whale singing on a high-density breeding ground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延伸閱讀:

1.【獸誌揭秘】鯨魚為何愛戴「海藻帽」?海洋巨人的時尚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