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樹懶的崛起與滅絕:氣候、棲地與人類三重壓力下的演化悲歌
現今僅存的兩種樹懶其實只是家族倖存者,史上曾有多達數十種巨型地棲樹懶在全球各地出沒,最大型的地懶 Megatherium 體型堪比亞洲象,體重達 3.6 噸。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團隊結合 400 多件化石與古 DNA,首度完整重建樹懶的演化家譜,並追溯牠們如何在不同棲地、氣候與演化壓力下變大或變小。研究發現,樹懶大小主要由棲地環境與氣候驅動:棲息森林樹冠的物種均小巧(約 6 公斤),地面活動者則有極大體型變異,從「沙漠恐懼者」Shasta 地懶到巨無霸地懶都涵蓋其中。
數百萬年前的一場火山活動釋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升溫與森林擴張,促使樹懶體型縮小以適應高溫與新棲地。隨後全球氣溫再度下降,地棲樹懶則又演化出更大的身形以禦寒與節能,甚至能挖掘或擴建洞穴棲息。部分地懶還演化出類似海牛的特徵,適應海岸覓食生活。
樹懶大小主要受棲地環境與氣候影響
然而,當約 1.5 萬年前人類進入美洲,體型龐大卻缺乏防禦與速度的地懶很快淪為狩獵對象,加上氣候變化,導致地懶迅速滅絕,樹棲樹懶雖倖存於樹上,卻也在加勒比海島嶼於 4,500 年前全數消失。
研究團隊強調,雖然古氣候劇變促成了樹懶體型的多樣化,但最終快速滅絕卻有明顯人類活動的痕跡,反映大型動物在演化長河中,最終難逃人類衝擊的命運。
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延伸閱讀:
1、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Diego Barletta (CC 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CC BY 4.0)
參考論文:
1、The emergence and demise of giant slothsScience
延伸閱讀:
1、「懶」也會傳染?來自樹懶的神秘病毒首次現蹤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