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還是競爭?禿鷹社會性覓食的抉擇與生存啟示
禿鷹並非孤獨覓食者。來自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暨野生動物研究所(Leibniz-IZW)的最新研究發現,白背禿鷹等非洲禿鷹在尋找食物時,透過「集體資訊共享」比單打獨鬥更具優勢,但這一策略也可能導致競爭加劇。該團隊運用行為建模及實地觀察,證明社會性覓食(如「禿鷹鏈」和「局部強化」)能顯著提升找到屍體的效率,唯在高密度族群下,資源分配與競爭壓力隨之增加。
研究人員比較三種覓食策略:一是獨自搜尋,二是見到同伴進食後趨近(局部強化),三是空中跟隨疑似已發現食物的禿鷹組成「禿鷹鏈」。他們透過奈米比亞 30 隻標記禿鷹的 GPS 及動作感測數據(累計超過 2600 萬筆),結合人工智慧行為辨識,成功還原各策略對搜尋時間、找到屍體的個體比例、資源競爭等指標的影響。
結果顯示,無論「局部強化」還是「禿鷹鏈」,社會性策略都顯著縮短了尋食時間,提升整體搜尋效率。尤其在禿鷹族群較多時,「禿鷹鏈」有助於快速將訊息傳遞至更廣範圍,提高發現食物的機會。不過,這種策略也造成更多個體同時湧向同一具屍體,分食競爭加劇,反而可能讓每隻禿鷹分得較少。相較之下,「局部強化」能在提升搜尋效率同時,適度降低競爭。
重點是要提升搜尋效率同時,亦能降低競爭
當禿鷹數量偏低時,社會性和非社會性策略的食物利用率差異不大;但在族群密度提升下,社會性策略優勢明顯。然而,若族群過度密集,「禿鷹鏈」的資源利用效率甚至會落後於「局部強化」,因為過多個體集中於有限屍體上,反而讓部分食物被忽略。
研究團隊強調,這項成果顯示禿鷹擁有行為彈性,能根據環境調整搜尋策略。然而,禿鷹數量一旦過低,社會覓食優勢將喪失,進一步威脅族群生存。隨著棲地喪失、毒殺等威脅加劇,非洲白背禿鷹數量已於近三代減少 90%,瀕臨滅絕。未來保育策略須兼顧禿鷹生態習性與社會行為,才能維繫其物種延續與生態系健康。
相關發現刊登在《生態模型Ecological Modelling》。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延伸閱讀:
1、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Jon A. Juarez, Leibniz-IZW/Jon A. Juarez (CC BY 4.0)
圖片來源:Ecological Modelling(CC BY 4.0)
參考論文:
1、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social information for carcass detection–A case study using white-backed vulturesEcological Mod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