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可樂會腐蝕牙齒嗎?酸性飲料與牙齒健康

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可樂會腐蝕牙齒的論點吧?

一直都有喝太多可樂會嚴重損害牙齒的言論,根據三年前的一篇報導,英國口腔衛生協會進行了七種飲料的實驗,發現可樂、葡萄氣泡酒、運動飲料,會嚴重損害人類牙齒,除了腐蝕琺瑯質之外,可能還會讓牙齒斷裂、粉末化。

許多人都擔心該新聞的結論,今天就根據這篇新聞的報導內容,以及相關的報導與研究資料,來了解可樂對牙齒到底會不會造成大傷害吧!

可樂會腐蝕牙齒?

該新聞源自英國每日郵報,而這家媒體多是播報英國的小道消息、八卦等等。甚至連維基百科都有人將每日郵報列為不可信的消息來源。基本上英國當地人,也不會太相信該報社所發表的內容,許多荒謬的實驗、研究都源自此,也有很多人把每日郵報當成娛樂消遣在閱讀。

新聞中提到的研究也並不嚴謹。主角英國口腔衛生協會是正經的非營利組織,有著四十年以上的歷史,組織宗旨是推廣口腔衛生知識。不過這個協會並非正規學術研究機構,雖然成員包含牙醫師顧問,但多數組織成員都不是專業研究學者。除此之外,該牙齒與飲料的研究進行方式、公開的資訊不完整。我們無法得知實驗所使用的牙齒健康狀況,實驗中使用了成年、幼兒牙齒,兩者的相似性也是被質疑的點。實驗過程歷經十四天,卻沒有揭露進行這麼久的用意,況且一般人也不會含著飲料整整兩週。而實驗中在兩天時取出牙齒檢視狀況,是否因此改變牙齒的實驗結果也無法得知。

雖然英國口腔衛生協會推廣口腔健康,進行實驗也是為了大眾,希望社會更加認識酸性與牙齒侵蝕的關係。不過實驗不夠嚴謹,該極端實驗結論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社會恐懼,也無法幫助傳達正確的衛教知識。可樂對我們的健康本來就無益,主要是大量糖份有其壞處。但也不需要一竿子打翻所有酸性食物,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屬於酸性,像是一些健康水果是酸性,但也包含了很多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

新聞中提到不要讓牙齒過度接觸飲料,這是沒錯的,因為飲料很多都有大量糖分,不適合長時間食用。不過該報導卻利用極端實驗結果,並用誇飾的言詞造成大眾恐慌。而此作法通常只會讓大眾短時間害怕,沒辦法改變大眾長期的飲食習慣。而大家光是害怕也沒有準則可以參考,生活中飲料更是到處都有。除了聽謠傳或自行查詢解決方法,通常還是會放棄憂慮,恢復繼續喝飲料的狀態。

牙齒如何維持健康

我們不太可能都不吃酸性食物,雖然他們會侵蝕牙齒,我們還是可以在食用時,盡量減少酸性食物接觸牙齒的時間、次數。像是只在固定時候、少次數喝酸性飲料,或是在喝飲料時避免含在口中、慢慢啜飲。喝飲料時若使用吸管,也能減少牙齒接觸飲料的機會,並且在喝完飲料後喝水、漱口讓口腔酸性下降

。食用維他命等酸類藥物時,盡量吞食而不用咬開,吃完也要徹底清潔牙齒、漱口,避免讓食物殘留。

由於口腔細菌分解糖份時,本身就會分泌酸性物質、侵蝕琺瑯質。喝完含糖飲料要用清水漱口。氟能減少琺瑯質侵蝕,透過含氟牙膏、漱口水、凝膠、牙齒護漆,都可以維持牙齒健康。而工作場合若是會接觸酸性物質,也建議隨時戴口罩。

由於鈣能強化琺瑯質,食用牛耐、豆類製品、綠色葉菜、杏仁果等高鈣食物,也回有幫助。此外,刷牙時長、牙刷也會影響牙齒侵蝕,完食後三分鐘內刷牙可以避免食物殘留牙縫,還經過口腔細菌分解成酸、侵蝕牙釉質。口腔接觸酸性食品或嘔吐後,根據台灣牙醫師公會的建議,建議最多在三分鐘內就要刷牙,刷牙前先用清水漱口,並且使用軟毛牙刷,減少損害牙齒的程度。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 https://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MouthHealthy https://www.mouthhealthy.org/en
  2. Rotten truth about what prosecco does to your teeth: How the ‘triple whammy’ of acidic bubbles, alcohol and sugar are ruining smiles. Daily Mail. 2017/12/8.
  3. Wikipedia bans Daily Mail as ‘unreliable’ source.” Jasper Jackson. The Guardian. 8 February 2017.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7/feb/08/wikipedia-bans-daily-mail-as-unreliable-source-for-website
  4. 可樂控注意!研究證實牙齒經過2周…染色斷裂化粉末。Yahoo!新聞。2017/12/14。
  5.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新聞稿-本會對「飯後半小時內刷牙傷害牙齒」相關報導之回應。2020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cda.org.tw/cda/committee/cm_news_detail.jsp?nid=963&cm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