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國衛院發現控制「高血糖」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日的一項研究發現,控制血糖水平有助於降低幼童感染腸病毒後併發重症的風險。

腸病毒在台灣近20年來頻繁爆發,尤其是1998年首次爆發的腸病毒71型疫情,導致405例重症病例及78名幼童死亡。根據監測數據,每3至5年就會出現一次全國性的腸病毒大流行。目前,台灣正處於腸病毒流行期,每週門急診就診人數超過1萬1000人次,儘管大多數病例為輕微或無併發症,但少數病例會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的莊志立研究員、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賴瑞華助研究員,以及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的周彥宏研究員,利用具有人類「腸病毒71型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進行實驗,探討腸病毒重症的成因。研究發現,當宿主出現高血糖現象時,病毒感染後會導致腦幹發炎。如果使用胰島素調節血糖水平,不僅可以提高感染動物的存活率,還能減少病毒引起的腦損傷。

降低血糖減少腦幹病毒量及發炎反應

反之,上升血糖增加腦幹病毒量及發炎反應

團隊深入研究後發現,miR-206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抑制miR-206的活性可以減少病毒量和神經損傷,這為未來治療腸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潛在策略。

這項研究強調了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家長應注意控制幼兒的糖分攝入,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和食品,並密切監測幼童的血糖水平,以減少重症風險。控制血糖對於減少腸病毒感染所引發的重症具有顯著效果,這一發現為未來預防和治療腸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國衛院提供

延伸閱讀:

1.破解新冠病毒引發的血栓之謎!國衛院找到取代「病毒跳板」的關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