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大猩猩心臟病與腸道菌群變化密切相關
明尼蘇達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大猩猩罹患心臟病時,腸道內的細菌種類和功能會明顯改變。「心臟病」是動物園中大猩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為什麼大猩猩會患心臟病,科學家至今還沒有確切答案。
研究團隊與美國及國際研究機構合作,分析了大猩猩腸道內數以兆計的微生物,希望了解這些細菌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於國際期刊《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這也是目前最大規模的大猩猩腸道細菌研究,有助於未來人類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研究人員比較了美國動物園裡有心臟病及健康的大猩猩、歐洲動物園內未確認健康狀態的大猩猩,以及生活在中非共和國野外且健康的大猩猩。他們發現動物園和野外的大猩猩腸道細菌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可能是環境和飲食不同。特別是患心臟病的大猩猩,腸道內的細菌種類明顯較少,這些細菌產生對健康有益物質的能力也較差,甚至容易滋生一些可能對健康不利的細菌。
腸道內的細菌種類與大猩猩患心臟病頻率呈負相關
有趣的是,研究還指出動物園內的大猩猩整體而言細菌種類比野外更多,可能因為動物園會提供更多樣化的食物。不過即使如此,患有心臟病的大猩猩仍然顯示出較少的細菌種類,並且消化食物的能力也較差。
領導這項研究的明尼蘇達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Andres Gomez表示:「大猩猩是除了黑猩猩之外,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物種。這項研究說明,飲食與生活習慣可能是腸道細菌演化的重要因素,進一步影響人類現代疾病(如心臟病)的發展。」研究團隊未來將繼續深入探討飲食、環境及個體差異如何影響大猩猩的腸道細菌,希望找出更清楚的健康指標。
Gomez強調:「腸道細菌的改變不只會影響消化系統,更可能與心臟病等其他疾病相關,保持腸道健康對整體健康相當重要。」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Andres Gomez (CC BY 4.0)
圖片來源: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CC BY 4.0)
參考論文: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in gorillas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gut microbial metabolism
延伸閱讀:
1、改變牛隻的腸道菌群,可減少甲烷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