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常見皰疹病毒可能是阿茲海默症關鍵推手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教授 Ruth Itzhaki 近日指出一種常見的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第一型(HSV-1),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致病因子。該病毒通常在童年感染,終生潛伏於神經系統,偶爾在壓力、疾病或受傷時引發唇皰疹。然而,研究發現它也可能長期潛伏於大腦,並與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關。

早在 30 多年前,Itzhaki 團隊首次在老年人腦中發現 HSV-1 痕跡,顛覆大腦「無菌」假說。後續研究更指出,若個體帶有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 APOE-e4 基因型,且感染 HSV-1,則其發病風險顯著升高。研究團隊進一步在感染病毒的腦細胞中觀察到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異常蛋白堆積(如 β-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

感染HSV-1失智風險更高,接受抗病毒治療降低風險

單純皰疹病毒第 1 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會從兒童時期起潛伏在人體內,偶爾會活躍起來,造成嘴唇周圍的唇皰疹(俗稱嘴破或嘴皰疹)發作。圖/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推論認為,HSV-1 可在免疫系統老化時進入腦部重新活化,引發發炎並損傷神經元,隨時間反覆造成累積性損害。病毒 DNA 也被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的蛋白斑塊內。更令人鼓舞的是,實驗顯示抗病毒藥物可減少病毒引發的神經損傷。

大型流行病學研究亦支持此說:感染 HSV-1 的重症者其失智風險更高,而接受抗病毒治療者風險則降低。此外,研究也發現帶狀皰疹疫苗可降低失智症風險,間接支持「預防感染可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假說。

Itzhaki 團隊最新使用 3D 腦模型模擬 HSV-1 潛伏後再活化的過程,證實病毒在其他感染或腦傷後可能重新活化並引起阿茲海默症類似病理,而抑制發炎則可有效避免此過程。這項研究為未來以疫苗或抗病毒藥物預防阿茲海默症開啟新契機。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Kateryna Kon/Science Photo Library/Getty Images(CC BY 4.0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CC BY 4.0

參考論文:
1、Herpes Zoster Vaccination and Dementia OccurrenceJAMA

延伸閱讀:
1、有唇皰疹別緊張!治療藥物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