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破迷思,  醫學健典

尋找愛因斯坦的大腦:一段從失竊、遺失到科學爭議的旅程

天才的大腦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和研究者的關注焦點。許多研究顯示,天才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在某些區域可能與常人不同,尤其是與創意和解決問題相關的區域。然而,這些差異不僅僅基於遺傳,「後天的學習和環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天才的大腦也展現出更高的神經可塑性,這意味著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和學習新事物。

愛因斯坦一生都是天才的代名詞,他提出的相對論和E=mc²等理論深深地改變了物理學的面貌。然而,他的大腦真的與其他人有何不同?這成為了科學家們熱切想要解答的問題。

這因如此,當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時,一場意想不到的事件隨之發生。病理學家哈維「Thomas Harvey」秘密取出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希望透過研究這塊人類歷史上最有才華的大腦,找出天才的神秘所在。他認為,這塊大腦可能藏有解開人類智慧之謎的答案。但愛因斯坦生前曾明確表示,他希望自己的遺體被「火化」。儘管如此,Harvey還是將大腦帶到實驗室進行研究。

病理學家哈維(Thomas Harvey 於1994年在堪薩斯手持裝有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大腦的罐子。哈維於1955年對愛因斯坦進行了屍檢,並保留了部分大腦進行科學研究。(圖/GETTY IMAGES)

經過數月的研究,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構與普通人並無太大差異,這使他非常失望。

雖然如此,哈維還是將研究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並宣稱愛因斯坦的大腦擁有特殊的神經細胞連接方式。但這一說法很快就遭到了其他科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哈維的結論缺乏實證支持。

哈維在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中,將其切割成數百個部分,並製作成數千片的幻燈片。但這些研究的結果,多半都得出了模棱兩可的結論,這使得許多人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神奇之處產生了懷疑。

膠質神經元比例較高 缺少外側溝

解剖學教授及腦部專家迪亞蒙教授(Marian Diamond)也曾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但他關於愛因斯坦膠質細胞的發現未能經受嚴格的同擠審查。(圖/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迪亞蒙教授(Dr. Marian Diamond)和其他科學家則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中,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的比例較高。膠質細胞是腦中的營養成分,它們為神經元提供支持和營養。Diamond認為,這個特殊的比例可能解釋了愛因斯坦為何能有如此高的思考能力。

但迪亞蒙的研究受到了批評。一些科學家認為,她的「控制組」選擇存在問題,因此她的結果可能並不可靠。

其實早在1995年,魏脫森教授(Dr. Sandra Witelson)也曾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了研究。他注意到,愛因斯坦的頭腦缺少了一個稱為「外側溝」(Sylvian fissure,或翻”側腦裂”)的結構,這使得他的頭腦較為寬闊。這一部分的腦袋與數學能力、空間推理和三維可視化有關。這似乎與愛因斯坦如何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相吻合。

不只如此,許多歷史上的天才,如德國數學家Carl Friedrich Gauss和詩人Byron,他們的大腦也都被進行了研究。但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天才的大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使得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天才的真正含義。正如愛迪生(Thomas Edison)所說:「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努力。」這句話不僅是對自己的描述,也是對所有追求知識的人的鼓勵。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出處:

1.The Search for Einstein’s Brain.

延伸閱讀:

1.《奧本海默》 一場科技與道德的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