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圖: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哈佛大學一班科學家正在進行一個關於細菌的研究,但他們的目標卻並非找出消滅細菌的方法,而是如何將電腦資料輸入這些微形生物體內,把細菌變成活生生的硬碟!

一班由遺傳學家史栢曼(Seth Shipman) 及利華拉博士( Jeff Nivala)帶領的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剛發現了一個方法,可以直接將數據編入細菌的基因密碼內保存。被編入的資料,不論是一行電腦程式或是一行詩句,都可以透過基因,隨著細菌繁殖,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令科學家之後可利用基因分形技術閱讀資料。

細菌硬碟

雖然科學家早前已發現如何在實驗室內人工合成 DNA ,以 DNA 記錄不同種類的資料,甚至用它書寫及保存一本完整的科學書籍,但史栢曼博士表示,將資料編入一個活生生的細胞裏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考驗:「我們並非強行把人工合成的 DNA 切入細胞內,而是嘗試找出如何以大自然獨特的方法,把數據編入細菌的基因裏,令數據可以透過細菌繁殖,一代傳一代地流傳。」

過去,科學家最多曾將 11 位元的數據輸入活細胞中,即是二進制中的十個 0 或 1,長度不足以在電腦中輸入兩個英文字母。但以這最新發現,可將這個限制增加至 100 位元組,即 800 位元的數據。因每一個漢字需 2 位元組的數據書寫,這發現足以在細菌中編入以上整個句子。

大腸桿菌構造
大腸桿菌構造

冒牌病毒

哈佛科學家們所使用的方法非常巧妙,利用細菌用以對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作為數據編寫的渠道。這免疫反應在遺傳學術語中,稱為 CRISPR/CAS 系統,而它背後的原理非常簡單:當細菌被病毒入侵時,細菌便會把入侵者的部份 DNA 儲存在自己的基因內,令它可以在未來認出曾攻擊自己的敵人,防止它們再次入侵。不僅如此,因為基因是遺傳性的,所以這免疫數據能經由細菌的繁殖,傳到所有後裔的基因中。

研究人員發現,只要將人造數據假冒成病毒 DNA,細菌便會立刻把數據吸收,將其變成自己基因的一部份。要將一個大腸桿菌菌落變成一群活生生的微形硬碟,史栢曼和利華拉博士只需將數據前後加上微量病毒 DNA,然後將這「冒牌」病毒散播於菌落內,便大功告成。

利華拉博士表示,這研究將成為未來分子記錄技術的基石,可用於觀察長期分子活動,他舉例說:「我們可以利用這技術,記錄細胞的環境,例如與細胞接觸的某種化學物、毒素或病原體。」換而言之,此技術除了可以在細菌中留下詩句外,亦可以留下永久性的標籤,有助現時的生物學研究同時,將打開大量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You May Also Like

美國科學家打破溫度記錄,讓「非常冷」的水仍然能夠保持液態

科學家剛剛已證實,水的凝固點可以比我們認為可能的溫度還要來的更低。 極冷液態水 藉由取很小滴、尺寸只…

印度成功發射登月探測器,將探索月球南極

印度稍早成功發射包含月球探測器在內的太空船,預計在停留軌道一個半月後,在 9 月正式登陸月球,展開探…

西班牙新創公司以豆子及海藻製成 3D 列印牛排

西班牙新創公司 Novameat 研究人員日前利用豌豆等植物製成外觀逼近真實牛肉的人造肉,研究人員仍…

火星的衛星居然是過去的火星環演變而來的

圖片來源:tam.museum 火星曾經與土星一樣都擁有美麗的光環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第四顆行星…

義大利的秘密實驗室裡發現了太陽內部的幽靈粒子

物理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了由太陽內部一種奇怪的聚變產生的罕見的幽靈粒子,這些被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

雙親的生活經歷會通過雙鏈 RNA 遺傳給子代,改變後代基因

科學家在線蟲中首次發現一種雙鏈 RNA 分子可以直接從親代傳到子代。這項研究有助於幫助科學家了解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