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解碼

好奇心的雙面劍:如何在學習與分心間找到平衡

在1626年的一個冰冷的四月,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rancis Bacon)騎馬穿過倫敦的雪街,突然好奇寒冷是否能保存死雞。他的這一好奇行為不幸導致了自己感冒,緊接著是肺炎,最後不幸去世。這個可能是虛構的故事,由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傳播,展現了好奇心的兩面:一方面是驅動科學和探索的美德,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導致時間浪費和危險行為的副作用。

在現代世界中,學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的好奇心,同時避免其陷阱,變得格外重要。近期研究不僅揭示了好奇心對學習和創造力的諸多益處,也揭示了它可能導致我們誤入歧途的原因——以及為何有時我們應該遏制我們的好奇心。

好奇心在人類中可以是更廣泛、開放和強大的。但基本上,我們尋求信息的渴望是由對不確定性的渴望所驅動的,我們尋求在周圍環境中尋找有意義的模式。

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對於正努力探索新世界的嬰兒和兒童特別重要。例如,研究發現,7個月大的兒童對中等可預測性的序列,比完全可預測或完全隨機的序列更感興趣。這種「剛剛好」效應是有道理的,因為相對不可預測——但不是完全規則或完全無規則的——情況提供了最有用的學習機會。

我們成年後,人類很快對抽象主題產生濃厚興趣,如數學或哲學。通常,我們好奇的對象可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用途。「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獲取信息,而不知道它的價值,」哥倫比亞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雅桑卡·戈特里布(Jacqueline Gottlieb)說。

利用信息差距點擊農場標題

孩子們的興趣廣泛,而成年人則更加專注於特定的目標。(圖/Alamy)

根據一種有影響力的想法,當我們面對一個「信息差距」——某個未解之謎或未回答的問題時,我們特別好奇。如果信息差距太大,問題或主題感覺難以應對和令人畏懼;太小,則感覺像是最好忽略的不相關細節。我們最感好奇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既令人驚奇又有用,但又不完全陌生。

但是,好奇心也有它的缺點。最明顯的是分心和浪費時間。點擊農場標題,如「大驚!這個男人太狠了,竟做了這件事情」就是利用信息差距的例子。對於許多人來說,關閉這些差距的渴望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難以抗拒點擊,即使主題並不特別重要,甚至可能導致不可靠的信息。

這些複雜性使一些研究人員主張需要更細緻的方法,考慮到我們對世界的興趣可以以多種方式表達。一些研究者,例如維吉尼亞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家托德·卡什丹,提出了一個考慮五個「維度」的模型,這些維度塑造了我們的好奇心。

這五個維度包括「剝奪敏感性」(解決特定問題的需求)、「歡樂探索」(對學習的一般熱愛)、「壓力容忍度」(承受不確定性引起的焦慮的能力)、「尋求刺激」(尋求新體驗的意願)和「社交好奇心」(從他人那裡學習的意願)。

盡管你可能無法改變你的好奇心類型,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嘗試培養你的好奇心,特別是「歡樂探索」。如果你有焦慮感,並因此避開未知,你可以嘗試將這些感覺重新框架為興奮,並將你的無知視為成長的機會。正如格魯伯指出的,積極的評價可以對一個人感到並表達的好奇心產生很大的影響。

只要你注意潛在的分心——並確保你用知識豐富的刺激源,而不是點擊農場標題和假新聞來餵養你的好奇心,這些步驟應該會帶來更大的幸福和成就感。就如同卡什丹說:「哲學家們一直認為,了解自己,理解你的價值觀和傾向,了解使你成為你自己的東西,這將是美好生活的開始。」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Adam Nickel cc By4.0

圖片來源:Alamy cc By4.0

參考論文:

1.You won’t believe what’s in this paper! Clickbait, relevance and the curiosity gap.Journal of Pragmatics

延伸閱讀:

1.科學家揭秘人性陰暗面的驅動力:遇見「D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