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解碼

科學家揭秘人性陰暗面的驅動力:遇見「D因子」

心理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人性中最令人不安的三個特質——心理病態、自戀和馬基維利主義,統稱為黑暗三角。但現在,一群德國和丹麥的心理學家透過一項2018年的研究,推測這些惡劣傾向背後更深層次的共同根源,並為其命名為「D因子」,即人格的黑暗這項研究的理論基礎源自於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一個多世紀前提出的g因子,也就是一種普遍的認知測試智力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就像智力一樣,人格的黑暗面也有一個共同分母。哥本哈根大學的心理學家英戈·澤特勒解釋說,這意味著這些黑暗特質都是同一個傾向的不同表現形式。

研究團隊進行了四項獨立研究,涉及2500多名參與者。他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來測量參與者在九種不同黑暗人格特質上的水平:自我主義、馬基維利主義、道德脫鉤、自戀、心理權利、心理病態、虐待狂、自利和惡意。

參與者需要對一系列陰暗的陳述表示不同意,例如:「我知道我很特別,因為每個人都這麼告訴我」,「為了得到我想要的,我什麼都會說」,「在這裡想要成功必須得走捷徑」,以及「傷害人會很刺激」。

經過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這些黑暗特質雖然各不相同,但由中心的黑暗因子「D因子」將它們連結在一起。這一發現揭示了不同人在不同情況下可能表現出不同的黑暗特質。

D因子主要表現為自戀、心理病態

這張圖以花瓣狀的色彩環形象地表示了心理學中所謂的「D因子」或黑暗因素,它是多種負面人格特質的共同核心。圖中的每個花瓣代表一種不同的黑暗特質,如自我主義、惡意、自利、虐待狂、心理病態、心理權利、自戀、道德脫鉤以及馬基維利主義。中心的「D」代表這些特質的聚合點,表明個體在這些不同特質上的表現可能都源自一個更深層次的心理特性。(圖/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澤特勒指出:「在某個人身上,D因子可能主要表現為自戀、心理病態或其他黑暗特質,或這些特質的組合。但通過我們對各種黑暗人格特質的共同分母的研究,我們可以簡單地斷定,這個人擁有高D因子。這是因為D因子表明一個人參與一種,或多種黑暗特質相關行為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好奇,它實際上開啟了人類對自己陰暗面的新理解。科學家團隊甚至建立了一個在線門戶網站,讓人們可以通過問卷測試自己的D因子得分。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Unsplash

影片來源: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c By4.0

參考論文:

1.The dark core of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延伸閱讀:

1.「人性」存在嗎?如果存在,它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