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補丁,  醫學健典

你也有便秘嗎?便祕自我檢測和舒緩原則

年紀越大,便秘的發生率越高,有研究甚至指出超過 65 歲的人,有四成遭受便秘的困擾。電視及網路上許多治療便秘的偏方,而大家對於便祕不太了解,這些偏方的療效又更未知。今天就來探討造成便秘的原因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緩解便秘吧!

What is 便秘

常常是很多原因綜合一起,才會導致便秘。經過胃部及小腸的吸消化與吸收作用後,剩餘的腸胃道內容物會順著小腸到大腸(結腸)。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組成,而結腸功用就是吸收水分及電解質。根據研究,結腸一天能吸收約是1.5L水份,糞便會滯留約0.3L,避免糞便過乾硬。如果吃壞肚子感染病原體,可能阻斷腸道吸收電解質,讓水份留在腸道而產生腹瀉。

身體控制糞便的排出,是用恥骨直腸肌、肛門內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的收縮,會讓直腸80~100度的褶曲,糞便不會直接流進肛門。排便除了恥骨直腸肌及肛門內外括約肌放鬆,還有腹壓上升、骨盆底下降,以及直腸收縮共同完成。結腸蠕動及收縮的神經訊號,通常會在醒來或吃進食物時,會較明顯,這些蠕動也會幫助糞便移動排出。臨床上認為一週排便次數<3次、上完還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糞便比以往乾硬分離、排便困難的狀況就可能是便秘。

WHAT IS便祕原因

便秘可分為原發性便秘及次發性便秘。原發性便秘主要是腸胃道機能正常、腸道蠕動變慢及排便不順。要排除藥物或疾病所致的便秘,才能歸類成原發性便秘。

腸道機能正常:腸道蠕動、排便機能都正常仍發生便秘,其實是最常見的類型。因為缺乏纖維或壓力太大,才產生症狀。通常可以透過補充膳食纖維緩解。

腸道蠕動變慢:位於結腸黏膜下的神經叢細胞異常,就會影響結腸蠕動,因而產生便秘。

排便不順:如果無法正常調控恥骨直腸肌、肛門內外括約肌、骨盆底等肌肉,就會導致排便不順,需要更多時間解便。

次發性便秘

服用藥物:具降低血壓的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神經節阻斷劑,都可能影響腸道平滑肌收縮能力。某些抗精神病藥物也可能會影響腸道神經系統,減緩腸道蠕動。

神經系統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脊髓創傷、帕金森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會影響腸道、糞便排出。

腸道結構異常:巨結腸症、大腸癌等腸道結構及機能出現異常的疾病,會影響排便產生便秘。巨結腸症為結腸無法神經調節,糞便大量堆積也難排便感。而大腸癌則是腫瘤堵住腸道,影響糞便的移動。

糞便軟硬程度與順暢度有關,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依據糞便外觀,將糞便分為 7 種類型:

  1. 顆粒狀、分離
  2. 凹凸不平的香腸形狀
  3. 表面龜裂不平滑的香腸形狀
  4. 表面平滑的香腸形狀
  5. 塊狀、邊緣光滑
  6. 邊緣粗糙、蓬鬆糊狀
  7. 不成形水狀

How to 緩解

攝取高纖維食物:一般建議攝取每天纖維素的量20~35g,但過度攝取反而會有腹脹的情形。帶皮蘋果、成熟香蕉或一般蔬菜等所含的纖維素,能幫助腸胃道蠕動,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糞便推送。纖維素能降低結腸吸收水份的能力,使糞便順暢排出。要同時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蔬果。例如燕麥、蘋果、藍莓是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而糙米、胡蘿蔔、番茄則富含非水溶性纖維,其實只要多攝取各種蔬果就可以。

避免油炸:油炸食物會惡化便秘。

規律運動:能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排便感覺:很多人會特意憋著,這很容易讓糞便滯留腸道。

軟便劑:真的排便困難,可以由醫師開立、在藥局買軟便劑。但在藥局購買藥物前,需諮詢藥師及遵循指示用藥。

When to就醫

習慣改變:排便的時間有明顯的不同,加上排便不順。

腹痛:便秘解便後就不痛的話,通常沒問題。如果異常痛還是讓醫師看比較安心。

血便:血便雖然最常見的原因是痔瘡,仍應由醫師診斷檢查,排除腸胃道潰瘍或腫瘤的可能。

體重不明減輕:可能因營養不良、吞嚥困難或腫瘤問題。如果伴隨便秘發生也應注意。

伴隨高燒:若伴隨超過攝氏 38 度的高燒,應由醫師查明原因。

便秘無法緩解:便秘反覆發作,持續三週以上的話,應掛診就醫檢查原因。

更多健康知識都可以直接上,明日科學網站: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 Andrews CN, Storr M.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Can J Gastroenterol. 2011;25 Suppl B(Suppl B):16B-21B.
  2. Saloni Gill,  Peter I, et al. 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res on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Bioactive 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 Available online 18 July 2018. https://doi.org/10.1016/j.bcdf.2018.06.001
  3.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
  4.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