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韓地下道積水事件 反思台灣的排水機制
在臺灣面臨水旱問題時,常見的防災手段大多為工程方法,如水庫蓄洪、疏洪道分洪和地下道排水等。然而,這些方法僅基於工程設計標準,無法應對氣候變遷和都市化帶來的挑戰。瞬間豪大雨的發生,使得地區逕流量加大且集流時間縮短,地下道已難以容納快速增加的雨水。
日前於7月15日,南韓當日上午8時40分發生的地下道積水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地下道排水系統的關注。在南韓忠清北道清州市,由於暴雨導致河水暴漲,當地的美湖江不幸潰堤,近6萬噸的河水挾帶泥沙湧入全長685公尺的地下車道,造成多輛車輛受困並導致14人不幸罹難。截至今(18)日早上6時,最後一具遺體於田邊尋獲,內部救災工作暫告一段落。此次暴雨造成41人遇難、9人失蹤,死亡與失蹤總計達50人;昨日(7月17日),日本秋田縣也降下破紀錄大雨,縣內有512間房屋遭受淹水破壞,正正顯示極端氣候為人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了解流量逕流係數 剖析地道積水風險
在研究水文學和水資源管理領域中,有一個重要的參數被稱為「流量逕流係數」,它用於衡量降雨時,「水流生成量」和「降雨量」之間的關係。南韓地下道事件中,大量降雨導致地下道迅速積水,結果使車輛無法通行。這種情況與「流量逕流係數」有關。當降雨劇烈時,如果地下道的「流量逕流係數」無法有效應對,就會出現積水情況。
「流量逕流係數」是一個複雜的參數,它會受到「降雨強度」、「地形地勢」、「土壤滲透性」等因素影響;另一個與降雨相關的重要概念是「雨量逕流係數」,它用於估計一場降雨在某個集水區域內單位面積產生的平均水流厚度。如果「雨量逕流係數」無法被準確估計,那後續也難以預測降雨後的水流情況,無法有效防範憾事發生。
亞洲共患洪災 探索與自然共存的非工程防災方法
傳統的工程方法在面對快速極端變化的氣候已顯不敷使用。中國、日本、南韓和台灣等地都面臨極端降雨的考驗,中國河南省在2021年的暴雨中造成上百人死亡,其中鄭州的京廣路隧道更被完全淹沒,水位最高達到6公尺,多輛車輛悲慘受困。2023年6月12日,高雄也經歷了相似的洪水災情。
為了提高對洪水和水災的應變能力,政府更應持續加強公眾的風險意識和教育探索,並嘗試更多非工程的防災方法,將自然的生態工程、綠色基礎設施和永續排水系統納入考慮。這些方法注重與自然共存,善用植物的吸水能力和土壤的滲透性等自然力量,以保護我們的社區和環境。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站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極端降雨事件對山坡地滯洪量及排洪量之分析與應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成果報告書
2.都市雨水貯集滯洪設施容量差別應用效益分析。黃悅瑩,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