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台灣研究發現:高齡睡眠障礙,「呼吸不穩定」為主因

在睡眠的世界裡,長者們正面臨著一場隱形的挑戰。全球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近半數人受到睡眠困擾。而在這個夜晚的迷宮中,睡眠呼吸中止症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這個症狀不僅僅是干擾睡眠,它還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甚至「認知功能」退化。但是,這裡有一個轉機。

良好的睡眠除了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同時也進行細胞修復、重整代謝及免疫機能,減少身體發炎反應及心臟負擔,改善精神及心理狀態。臺灣的鄭婉汝醫師與其團隊,與來自冰島、哈佛醫學院以及中國醫藥大學的國際專家合作,開展了一項深入的探索。他們發現,與年輕人相比,高齡長者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因主要是「呼吸模式不穩定」,而且這些症狀往往被隱藏在失眠或無症狀的幕後。

過去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需至睡眠中心進行整夜睡眠多頻道檢查,以平均睡眠呼吸中止指數來判斷嚴重度,每小時5次以上即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配戴正壓呼吸器雖為有效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病人不易耐受,因此治療的依從性偏低。

每小時出現5次睡眠障礙症狀

近年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與病因因人而異,新興的個人化治療方法,例如上呼吸道手術、藥物治療,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來處置,病人的接受度更高。(圖/國衛院提供)

鄭醫師團隊分析臺灣不同年齡層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之病理成因及症狀,發現三種常見於台灣人的病因特徵,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併呼吸模式不穩定的患者容易嗜睡,覺醒閾值低常伴隨失眠症狀,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的患者則無特殊症狀。

高齡長者的症狀以失眠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因此,長者可能因沒有明顯的嗜睡、打鼾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

研究為臺灣臨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開啟個人化的序幕,透過「病因分析」模型,與醫師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減少試誤的醫療成本與時間。

本研究已於2023年6月及2024年1月分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國衛院 cc By4.0

圖片來源: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國衛院 cc By4.0

參考論文:

1.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 Profiles and Endotypes among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 Latent Class Analysis.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延伸閱讀:

1.「獨眠或共枕?」研究揭示「同床」影響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