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永續環境

野生動物如何順利融入都市生態? 溫度、植被覆蓋和體型是關鍵

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成為了我們無法避免要面對的議題。然而,其間存在著一個被忽略的但極為重要的元素——野生動物保護。最近,一項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坦佩分校主導的研究深入探討了城市化、物種特性和環境因素是如何共同影響城市野生動物群體。此研究不僅揭示了城市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更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考慮如何更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特別是在面對不斷擴張的城市,以及遭遇氣候變化雙重威脅的現在。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上,標題為「城市化、氣候和物種特徵塑造了從地方到大陸尺度的哺乳動物社群」。研究人員利用了20個北美城市的725個攝像陷阱站點和多物種佔用模型的數據來探究城市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該研究發現,城市化與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對當地的野生動物社群產生負面影響,降低了物種的棲息地、豐富性和多樣性。城市化的影響因城市而異,但受到區域環境特徵的強烈影響,更溫暖、植被更少的城市中,野生動物多樣性的減少更為嚴重。

自動相機較難照到小動物 吃肉吃素沒影響

在這個研究中,野生動物是如何被識別和分類的呢?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包括學生、教師、志願者和野生動物專家,對相機陷阱(Camera Trap)拍攝的照片進行了分析和辨識。但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小型動物」往往被忽略或無法被檢測到。這是相機陷阱的典型局限性。

在台灣的野生動物調查中,相機捕獲到的動物多為中大型地棲性動物,圖中動物為山羌。(圖/高詩豪拍攝)

在城市裡,當地的環境因素(比如有多少樹木、氣溫是多少)對當地的動物社群(比如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比整個區域的動物多樣性更有影響。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城市很熱且缺少植被(樹木和草地),那麼當地的動物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壓力,使得那裡的動物多樣性降低。所以,如果想保護和增加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就需要注意提高城市的樹木覆蓋率和改善城市的環境條件。

研究顯示,不管是肉食性、草食性或雜食性,對於都市化的過程沒有影響。圖中動物為食蟹獴,屬食肉目。(圖/高詩豪拍攝)

有趣的是,研究中也提及了動物的特徵,如「動物的體型」被認為在城市化過程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其飲食習慣(如肉食、雜食或素食)並未對研究結果產生顯著影響。

本研究橫跨北美多個城市,運用模型方法探討了20個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品種長期監測。該研究模擬了五種影響本地(點位層面)和區域(城市層面)的野生動物社群的不同途徑,包括:(1)城市內的環境因子變異影響點位層面的物種群落(例如,平均物種棲息或α多樣性);(2)城市間的環境變異驅動區域物種群落的差異(例如,γ多樣性);(3)城市間的變異直接影響本地物種群落;(4)城市間的預測因子與城市內的預測因子相互作用,影響後者如何塑造本地社群;及(5)動物的一些特質能夠幫助它們在城市特定區域更好地適應和生存,並且這些特質可以影響不同動物之間,在相同城市環境中的相互關係。(圖/PhyloPic ccBY 3.0)

研究更進一步指出,當地的物種存在和社群組成受到區域環境變量的強烈影響,超過了更廣泛的區域物種豐富度的影響。這意味著,城市中的「植被覆蓋程度」、溫度和周圍的「城市化」程度會影響到野生動物的平均存在率。不過,這種影響在溫度更高和植被更少的城市中會更加顯著。

研究還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見解:雖然城市化普遍減少了動物群體(animal populations),但保護策略應該考慮到城市化和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對本地野生動物社群(wildlife communities)的綜合影響。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為「大型動物」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棲息地,特別是目前正在城市化的地區。

為了更有效地保護我們的野生動物,研究強調了採取靈活和狀況特定的保護方法的重要性。這些方法應該充分考慮每個城市環境的獨特性和其中居住的物種特點,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和保育我們的野生動物社群,保護我們共有的地球家園。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生態與演化》。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by FLORIAN MˆLLERS ccBy3.0

參考論文:

1.Urbanization, climate and species traits shape mammal communities from local to continental scale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延伸閱讀:

1.「都市中的天然冷氣」:城市規劃如何影響微風與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