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古人的心靈之謎:以幽默詮釋「認知化石」
在這個你只需點擊就能翻閱自己Facebook歷史的時代,想像一下如果能讓凱撒大帝或克麗奧佩特拉更新他們的古代時間軸會是怎樣?歷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正在做著類似的事情 – 但他們不是在瀏覽古代的社交媒體,而是在解碼留在繪畫、音樂和文學中的「認知化石」。這就像是歷史版的《犯罪現場調查》!
在數位時代,我們擁有各種算法 – 甚至用來當歷史偵探。想像一下:一個電腦算法正在翻閱中世紀的自拍(也就是肖像畫)和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混音帶(也就是樂譜)。研究人員正在利用這些技術工具來揭示我們祖先的思維趨勢。這個過程,就像是用科技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
例如,在藝術中的嬰兒臉孔。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古老畫作中的嬰兒看起來像脾氣暴躁的老人?原來,這不僅僅是一種古怪的藝術選擇。通過使用現代面部識別軟體分析這些嬰兒臉,科學家們正在獲取有關歷史上對兒童態度的線索。他們不僅僅是在分析這些擁有圓潤臉蛋的小天使的「呆萌」因素;他們還在解鎖過去育兒趨勢中的洞察。
但這不僅僅關於可愛的嬰兒。讓我們談談歷史上音樂情感的起伏。通過研究悲傷旋律隨時間的波動,研究人員正在描繪出社會同理心的交響曲。這就像把貝多芬和巴赫放在一個播放列表中,然後分析其氛圍。
王室肖像透漏當時社會價值觀
《認知科學趨勢》期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到,我們現代的查爾斯三世不會夢想在他的肖像中擺出亨利八世式的「強硬男人」姿勢。相反,他更傾向於散發出信任和同情的氣息。這種在王室Instagram濾鏡(打個比方)中的轉變,告訴我們很多關於權力動態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但這裡有個轉折:大多數的這些文化藝術品都是當時的影響力人物所創造,意味著它們是為歷史上的精英階層而設計。因此,這就像試圖通過僅觀看卡戴珊的Instagram帖子來了解21世紀的平均生活方式 – 這顯然不是完整的畫面。我們對古代心理學的理解可能會有些偏頗。畢竟,如果我們只透過皇室的畫像和貴族的文學來理解過去,那就像是只從頂尖的時尚雜誌中學習如何穿搭,可能會錯過更多元和普遍的生活面貌。
因此,正如用一個應用程式無法完全理解一個人的性格一樣,用數位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我們能獲得的洞察也有其界限。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的情感和思維方式都有著驚人的連續性。透過這些「認知化石」,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我們的祖先,也許在某種程度上,連接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時空距離。在這個數位化挖掘歷史的時代,古代的心靈不再是一本封塵的書,而是逐漸展開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探索、理解和賞析。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圖片來源: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cc By4.0
參考論文:
1.Cognitive fossils: using cultural artifacts to reconstruct psychological changes throughout hist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