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氣候暖化

台灣「寶林茶室」事件揭示全球氣候變遷對食安衝擊

在台灣近期發生的「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中,我們見證了氣候變遷對食品安全影響的一個具體例子。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健康監測雜誌》的一篇文獻綜述,全球範圍內,特別是在氣候多變的地區如台灣,氣溫、降雨量和濕度的變化正在直接影響「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繁殖和存活,對人類健康構成了新的威脅。

這份報告專注於一些主要的食源性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彎曲菌、弧菌以及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等寄生蟲,同時也涉及到海洋生物毒素。例如,彎曲菌感染在暴雨和洪水後的增加已在多個地區觀察到,這是由於接觸到受污染水體的機會增加所導致。而在氣候變遷導致水資源日益匱乏的情況下,使用含有病原體的處理過的廢水用於灌溉食作物,可能導致食品污染的風險增加。

沙門氏菌的案例在溫暖氣候和季節更為盛行,病原體的生長受周圍溫度影響。研究估計,每增加1°C(33.8°F),每周的沙門氏菌病例數可能增加8.8%。增加的降雨量也可能導致水質惡化和污水處理廠淹沒,進而導致人類、動物和農場環境被可能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污染。

高溫與沙門氏菌病例數呈正比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弧菌,這種病原體在鹹水和微咸水中繁衍,對海鮮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隨著水溫的上升,弧菌的出現頻率有增加的趨勢。類似地,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的感染案例可能隨著更頻繁的大雨和洪水而增加,因為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將這些傳染性病原體引入水體和食作物中。

另外,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海洋生物毒素中毒的風險也在增加。較暖的表層水域導致了有害藻華(HAB)的形成,這是一種藻類突然大量增長的現象,會產生對人類和動物有害的毒素。當貝類和魚類攝食這些產生生物毒素的藻類時,人類通過食用這些海鮮可能會中毒。

針對台灣而言,這些全球趨勢也同樣重要。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多變,因此氣候變化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尤其顯著。從近期「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中可見,這些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在這樣的情境下,台灣的衛生主管機關和食品業者需要更加重視食品安全。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cc By4.0

圖片來源:the Journal of Health Monitoring cc By4.0

參考論文:

1.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oodborne infections and intoxicationsthe Journal of Health Monitoring

延伸閱讀:

1.高雄食安風波引關注,食藥署全國冰品稽查:腸桿菌超標業者遭罰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