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美語 助語言學家探索「語音」轉「歌曲」的奧秘
當你不經意地突然唱起歌來時,你能察覺到嗎?
你有沒有注意過當單詞不斷重複時,它們會開始聽起來像音樂?這是一種名為「語音轉歌曲幻覺」的現象,它源於語言中的韻律元素,即音節的抑揚頓挫、重音和節奏。這一概念於1995年由音樂幻覺和悖論研究者黛安娜(Diana Deutsch)提出,她發現自己的一段錄音在重複播放後開始聽起來像一首歌。
這種幻覺不是由於黛安娜的聲音特別有音樂感,而是因為重複播放使語言中的韻律元素突出。事實上,這種效果會在任何語言刺激中發生,只要以固定的間隔播放。研究發現,當重複的語音刺激與聽者的母語有較大的語音學差異時,這種效果最強烈。
重複播放 元音、輔音分開
為什麼重複會使語音聽起來像歌曲呢?首先,重複播放可以使音高和節奏變得更加明顯。事實上,根據2013年的一項fMRI研究,重複刺激會激活大腦中與歌曲有關的區域,涉及八個不同的部分。這可能是因為重複播放使語音中的韻律模式變得更加顯著,從而使其聽起來像歌曲。
另一種使語音聽起來像歌曲的原因是「輔音」和「元音」分開。一個來自英語的例子是「I don’t know」這個短語,可以縮短為「iunno」:一個上升-下降-上升的音高輪廓。哼唱版本的旋律不包含I don’t know這個短語中的任何輔音或元音,但人們仍然知道它的意思是I don’t know,尤其是當你配合一個視覺提示,比如耸肩。
這個現象不僅出現在英語中。我們台灣自己的原住民語言——阿美語也有自己的「iunno」,類似於英語中的「I don’t know」。在阿美語中,有一個短語「i saw」(發音像「ee sow」),用來強調像「真的嗎?」這樣的句子。你可以完整地說出這個短語,或者你可以單獨模仿這個短語上的語調旋律。這些例子表明,語音轉歌曲幻覺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僅限於特定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幻覺在聲調語言的使用者中較弱。牛津大學整合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安德魯·金(Andrew King)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語言的聲調本身就是音高模式,重複不會再增加音樂性。
這種幻覺與音頻擬象有一定的相似性。音頻擬象是一種現象,人們在非人類產生的隨機聲音中感知語音或音樂。儘管學者們仍在努力弄清楚語音轉歌曲幻覺是如何以及為什麼發生的,但這一發現在實驗室和DJ攤位上都得到了驗證。這表明,只要條件合適,人們就能在無意中聽到歌曲。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論文:
1.Prosody and Intonation in Formosan Languages.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
延伸閱讀:
1.學兩種語言 不只顯得聰明 也讓腦袋更靈活。明日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