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科技前瞻

「很物理」的諾貝爾化學獎 為「奈米」技術注入「色彩」的科學家們

本篇文章部分轉載並參考東海大學應物系施奇廷教授的原話:

202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美國學者:MIT的Moungi G. Bawendi、哥倫比亞大學的Louis E. Brus,以及蘇聯出身,目前在紐約的一家私人企業「奈米晶體科技公司」(Nanocrystal Technology Inc.)任職的Alexei I. Ekimov。
得獎的原因是他們「發現並且合成了量子點(quantum dot)」。

不過這個怎麼看都是個「很物理」的貢獻,也讓人聯想起一百多年前(1908)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以物理學家的身分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往事。

另有一說:因為拉塞福太過臭屁,曾經大放厥詞:「世界上的科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物理』,其他的叫做『集郵』。」意思是說只有物理才有深入探究自然界的本質,其他科學都只是在觀察現象,把看到的東西像集郵一樣收集起來而已。這種說法引起其他領域科學家的不爽,但是他的成就又非頒給他諾貝爾獎不可,所以瑞典那邊就故頒給化學獎:「恭喜你得了個諾貝爾集郵獎嘿」整他一下。當然瑞典皇家科學院不可能把諾貝爾獎當兒戲,所以這種說法鐵定只是大家在開玩笑。

西元1908年,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以物理學家的身分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他曾所過的名言。(圖/@大问题Dialectic)

什麼是「量子點」?這東西為什麼重要到要頒個諾貝爾獎給他們?

大家對於物理學家的看法經常是「很會算、什麼都會算」還有「很會做實驗」。不過其實真的從事物理研究的人都知道,物理學能算的東西很有限:我們會算「一個東西如何運動」的精確解;我們會算「兩個會互相作用的東西如何運動」的精確解。但是「三個會互相作用的東西如何運動」,我們就不會算了,所以才會有「三體」這個小說,「三體問題」難到可以拿來當小說的梗了。

三個不會算,當然四個、五個、六個……也都不會。

「物理學家的程度只有這樣嗎?」當然不是,當你的粒子數變成「接近無窮多個」時,物理學家們又會算了。

以前我們知道一個原子的性質——當然,一個原子裡面的粒子數很多,應該屬於前述「我們不會算」的那種,但是科學家使出渾身解數,用各種方式取得「非常非常接近正確答案」的近似結果,雖然不是真正的解,但也很接近了,而且也符合實驗的結果。這裡的「答案」指的是原子的量子狀態(能階與波函數)。

然後兩個原子結合起來變成分子,我們可以用我們對一顆原子的了解,很精確的「湊出非常接近正確的答案」。因此,我們對雙原子分子的了解也算是挺正確的。

隨著分子越來越大,包含的原子越來越多,這些計算就越來越困難,不過由於分子是靠原子之間的化學鍵結合起來的,所以正確的了解各種化學鍵,就能抓到分子的主要特性,其他的細節相對來講不太重要。

但是當原子變成無窮多,而且規則排列時,就成了「晶體」,我們又可以把它的巨觀性質算得很準了。但是世界上的粒子數是有限的,我們怎能宣稱我們很了解晶體呢?因為雖然數字有限,但是也夠大了,比如說197公克的黃金,裡面就有6乘以10的23次方個之多的金原子,雖然有限,但是也大到我們用「無限多」的假設算出來也很準的程度了。

上面說的這些,就對應到我們物理學裡面的「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態物理」這些領域。

我們在問物質的特性的時候,會先問:這個物質是處於原子狀態,還是分子狀態,還是固體狀態;然後去翻一下「材料物理化學特性手冊」之類的書(或是查維基百科也可以),比如說剛才的例子「黃金」,如果是固體狀態的話,就會得到「金黃色明亮光澤、密度很高、柔軟、具有延展性、易導電…」如果是「單顆金原子」,我們就會知道它的電子組態、能階以及光譜這些性質。「單顆金原子」跟「固體黃金」是同一種原子,但是性質截然不同,不過兩種我們都知道。

知道了這些材料的特性,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材料適合拿來做什麼用途,是個簡單明瞭,很容易理解與操作的世界。

不過這個「一個粒子、兩個粒子、用化學鍵接起來的幾個粒子,無窮多個規則排列的粒子」的架構,中間有個「失落的環節」,就是「一沱原子,沒有化學鍵連結成分子,也沒有多到接近無窮多變成晶體」這種不上不下的數量時,它們的特性到底會比較像「單顆原子」?還是像「無窮多顆排起來的晶體」?沒人知道,而且因為反正這種東西做出來往往不穩定,也不知道做了以後要幹嘛,所以大家也不是太在乎。

這個失落的環節,就是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甚至連詐騙集團也愛用的「奈米材料」。這次得獎的主題「量子點」也是奈米材料的一種。

Alexei Ekimov注意到這個現象,就開始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他採用單一種雜質「氯化銅」,然後用不同的製程(加熱溫度、時間等條件)來製造玻璃,的確可以得到不同的顏色,而且在嚴格的控制之下,確認不是因為其他雜質造成的。對這些不同顏色的玻璃樣品進行了X光繞射,確認了玻璃內部的氯化銅形成了奈米尺度等級的晶體顆粒(也就是量子點)。而玻璃的顏色跟氯化銅晶體顆粒的大小有關,大的顆粒呈現的顏色跟固體的氯化銅一樣,但是隨著顆粒變小,顏色會逐漸偏藍。

(上)不同大小、同樣材質的奈米顆粒(量子點),會呈現不同的顏色。(下)用藍光來激發不同尺寸的奈米顆粒,可以讓它們放出不同顏色的光,這也是QLED量子點螢幕的原理。(圖/©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同種材料,顆粒大小不同,顏色就會不同」這件事,除了可以用在傳統工藝之外,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其實非常重要,因為「顏色不同」,就代表材料的吸收光譜不同,也就是電子能階結構與波函數不同,這就代表「所有」的物理化學特性都會不同!

這顛覆了我們對材料特性的認識:每一種固體材料,都有它們獨特且不變物理化學性質。這下子,我們只要操弄材料顆粒的大小,就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操控材料的特性,讓這個材料變得多才多藝起來。我們可以黃金導電也可以讓它變絕緣體,可以讓它呈現金黃色、也可以是藍色綠色紅色,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奈米的尺度上,改變顆粒的大小。

在這個延長線上,一系列奈米科技的研究蓬勃發展,也已經實用化、商品化,例如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的各位讀者,您眼前的電腦螢幕可能就是所謂的QLED量子點螢幕。除此之外,也已經應用在能源、醫療、環境各領域。

以量子點為起點的奈米科技,已經相當程度的改變了現代社會的形貌。

本篇文章感謝施奇廷教授解說,並轉載其部分原文原話

東海大學物理系於民國四十四年東海大學創辦時即成立,歷年來培育許多傑出物理人才,其社群臉書更是分享許多即時,幽默且不失正確性的科學資訊,歡迎前往關注支持台灣的科普傳播。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出處:

1.諾貝爾獎官網

2.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

延伸閱讀:

1.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揭露電子的高速微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