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瓶新酒:家中3D眼鏡的創意再利用與科技革新
回想1977年《星球大戰》中的全息影像,那一刻無疑是3D愛好者的願景飛揚。那時候,看3D電影需要靠著一紅一綠的紙板偏光眼鏡,這種眼鏡雖然簡陋,卻承載了早期3D科技的記憶,讓當年的3D愛好者憧憬無邊。雖然那全息影像並非真的立體,但卻展現了未來3D科技的可能性——即使《星球大戰》的3D改編計畫並未如願以償。當時,看3D影像大都要靠紙板製成、一紅一藍的偏光眼鏡。
這種眼鏡於1954年被廣泛應用於電影院,然而隨著1950年代3D電影熱潮消退,這些眼鏡也逐漸被遺忘。但是,《Science》雜誌在那個年代已經提出了創新的再利用方法。
3D的魅力,在於它模仿大腦將來自兩眼的不同影像結合,進而感知深度的自然過程。在影院中,透過兩種偏振光的投影來達成這個效果。而現今,儘管技術日新月異,3D觀看體驗仍依賴於這種傳統方式。
從笨重的舊式偏振眼鏡 到無需配戴裝置的立體顯示技術
《Science》雜誌於1954年提供了一個將這些一次性3D眼鏡,轉變為有教育意義玩具的創意。將兩個50年代風格的湯精方塊罐蓋,各開一洞後,貼上偏光片,再將其組裝成一個簡易的萬花筒,這不僅是復古愛好者的新玩意,更是一堂有趣的光學課。
到了2009年《阿凡達》橫空出世,而它之所以能再次引爆3D電影熱潮,是因為其使用了先進的拍攝工具和電腦生成圖像,增強了深度錯覺。然而,在觀看觀眾眼裡,他們還是需要透過舊式的偏振眼鏡來體驗這種效果。而現今的虛擬實境頭盔,雖然帶來了沉浸式的3D體驗,但其笨重的外形限制了實際穿戴的便利性。
從《阿凡達》的立體效果到當代的VR「頭盔」,3D技術持續進化。我們所追求的,不僅是眼前的立體感,更是深入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這些年來的技術突破,例如動態捕捉、3D電腦生成圖像,甚至於無需配戴任何輔助裝置的立體顯示技術,都是對這項古老技術的現代致敬。
現在,讓那些復古的3D眼鏡得以再次利用的方法仍然有效。保留這些眼鏡,不妨按照伯頓當年的指南動手製作,或者發揮創意,為自己的光學項目注入新意。在探索過程中,你可能會為21世紀的3D技術貢獻出全新的想法。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Getty image ccBY4.0
圖片來源:Unsplash ccBY4.0
參考出處:
1.aking of Avatar & Avatar 2: Behind-the-Scenes of James Cameron’s Epic.studiobinder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