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行為解碼

「你幹嘛偷吃我的鱗片啊!」從食鱗魚「左咬右啄」所學到的教訓

在遙遠的非洲湖泊,坦幹伊喀湖的深處,一種特殊的魚類——食鱗魚(Perissodus microlepis,又翻小鱗奇齒麗魚)展現了一種驚人的演化奇蹟。這種魚類以獨特的方式,從其他魚類身上剝食魚鱗為生。這一發現不僅是生物學上的一大突破,更揭示了自然界遺傳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坦幹伊喀湖中的這種食鱗魚,其進食方式極為特殊:牠們的嘴巴呈現左右扭曲的「不對稱」結構,從而能有效地從其他魚類身上撕下魚鱗。這種扭曲,使得食鱗魚分為左嘴和右嘴兩種類型,分別專門攻擊獵物的左側或右側。

這一現象首次被日本生物學家堀道雄在1993年的一項研究中詳細描述。堀通過長期的田野觀察,發現食鱗魚左右嘴類型的比例總是維持在大致相等的狀態。這一發現引出了「頻率依賴」這一重要概念。當某一特徵或策略在群體中較為罕見時,其成功率反而會提高。這種現象在許多競技運動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左撇子的擊劍運動員在比賽中往往因為罕見而佔有優勢。

左嘴的變多 右嘴就變得有優勢

食鱗魚。(圖/HENRIK KUSCHE

堀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這種不對稱性的進化意義。當食鱗魚的一種嘴型變得過於普遍時,被當成獵物的魚會適應性地提高對這一攻擊方式的防禦,從而使得另一種嘴型的食鱗魚獲得了進食優勢;反之亦然。這種動態平衡的機制確保了左嘴和右嘴食鱗魚在自然界中共存。

這項研究不僅為演化生物學提供了寶貴的案例研究,還對人類健康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就像食鱗魚與其獵物間的演化之舞,人類與病原體之間的共演化也影響著我們的免疫系統,進而影響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最終,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生命多樣性的奧秘,也對維護這些古老湖泊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洞見。坦幹伊喀湖的食鱗魚,以其獨特的演化歷程,為我們理解自然界中的演化過程提供了一扇寶貴的窗口。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DALL-E cc By4.0

圖片來源:HENRIK KUSCHE cc By4.0

參考論文:

1.A Curious Ecological ‘Niche’ among the Fishes of Lake TanganyikaNATURE

延伸閱讀:

1.連椰子都能咬破?!科學家首次捕獲「瓦努努巨鼠」的蹤跡